北京建成“三道防线”:实现对云中雨、落地雨、河中水立体化监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天淇

2024-11-11 06:30


深秋时节,京华大地层林尽染,彩叶斑斓。永定河北京段沿线,多项灾后重建提升项目施工正酣。

去年发生的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永定河北京段沿线受灾严重,堤防、护岸、闸坝等水利设施均有损毁。经过北京市水务部门一年多的努力,永定河北京段各项水毁修复工程在今年汛前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河道恢复正常行洪功能,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经受住了今年汛期的考验。

被洪水冲毁的109国道修通后,恢复社会车辆通行。 王海欣摄

永定河左堤装上“钢筋铁骨”

走上位于首钢大桥上游的永定河卢三段综合提升工程一标段施工现场,5台成槽机、3台履带式起重机正在同时作业,70多名工人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项目施工方、中铁十二局项目经理吉自虎头戴安全帽,手握施工图,大步流星地穿梭在各作业面之间,不时叮嘱几句施工要点。

永定河卢三段位于老卢沟桥至三家店引水枢纽之间,随着综合提升工程的实施,未来,在永定河左堤,将建起一道双层钢筋混凝土防冲墙,阻挡洪水对堤岸的剧烈冲击,为堤防装上“钢筋铁骨”。

“卢三段左堤是永定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里向东就是北京的中心城区,因此在北京的建都史上,这段堤防在历朝历代都是加固的重点。”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永定河流域设计总监李熙说,去年的“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卢三段左岸大堤被洪水淘刷严重,水务部门采取了抛填石料的抢险措施,保障了大堤的安全。

随着北京市各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启动,卢三段左岸堤防的修复和综合提升也被提上日程。去年9月开始,李熙和同事们组成30人的设计团队,封闭设计了近五个月,终于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3·7’洪水中卢三段河道的最大流量为4300立方米/秒,而我们这次的设计标准,是可以抵御流量达16000立方米/秒的最大可能洪水,这个标准在北京市是唯一的。”李熙说。而被称为“钢筋铁骨”的钢筋混凝土防冲墙,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

防冲墙整体长约12公里,从堤脚至地面平均深度可达23米,两层墙体间以横隔墙相连接,就像板凳一样稳定。工程自今年汛期后进入正式施工阶段,预计到今年12月中旬,将完成防冲墙的主体结构建设。

“有了‘钢筋铁骨’,还要‘外柔内刚’。”李熙说,随着近年来市民亲水需求不断增加,钢筋混凝土防冲墙完工后,上面将恢复原有的滩地岸线和岸坡,并进行景观布局和绿化提升。岸边还将修建一条宽3.4米的通道,实现“平急两用”,平时是市民休闲观景的步道,应急抢险时则作为防汛车辆的专用通道。

“三道防线”加强雨水情监测

及时、准确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信息,是做好洪水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今年汛前,北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建成永定河官厅山峡段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这一体系,借助由气象卫星遥感和高精度测雨雷达、密集的雨量监测站、关键水文站点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实现对云中雨、落地雨、河中水的立体化监测。

在卢沟桥分洪枢纽附近的永定河岸边,矗立着一座高45米的铁塔,铁塔顶端,一部测雨雷达正在匀速转动,24小时持续扫描半径45公里范围内的降雨云团。测雨雷达是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中“第一道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域内共有三部,尽管都分布在永定河流域,但监测范围却可以覆盖北京除东北部郊区外的大部分地区。

“北京这三部雷达是全国率先获批组网应用的项目。”北京市水文总站预报科副主管高强说,水利测雨雷达每40秒完成一次扫描,可以预测未来的降雨趋势,实现临近3小时的高精度降雨量预测,并将预测数据接入洪水预报模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洪水,提前对洪水灾害进行风险预警,为后续防汛准备争取宝贵的时间。

“三道防线”中的“第二道防线”是监测“落地雨”的雨量站。通过加密布设雨量站,整合气象、规自部门的雨量站资源,目前,全市雨量站点已增加至1913处,站网密度从67平方公里每站提升至8.5平方公里每站,全面覆盖全市425条河流和山区352个山洪沟道。

“第三道防线”则是监测“河中水”的水文站。“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过后,北京已新建完成59处专用水文站,提档升级现有61处水文站,确保不同量级洪水下水文监测设施不被冲毁、基础设施不被淹没。“今年我们还在河道内补充了自动化监测设施,目前基本上能见到的大型河道都有自动化监测设施。”高强说。

基于“三道防线”的监测数据和预报模型,今年汛期,北京市水务部门面向社会公众共发布洪水预警2次,山洪风险预警11次,内涝积水风险预警7次,有效支撑洪涝灾害应急救灾、助力北京市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提升。

重建项目经受住暴雨考验

按照本市“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灾后重建思路,市水务局组织制定了《北京市“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后恢复重建水务专项规划》,从筑牢“上蓄”屏障、夯实“中疏”和“下排”通道、扩大洪水“滞蓄”空间、加强山洪沟道治理、提升防御科技水平等五个方面做好灾后水务恢复重建工作,全面提升首都防洪安全。

据统计,2023年增发国债共支持本市水务领域项目142个,总投资880亿元,下达国债资金488亿元,占全市国债资金的80%以上。其中,恢复重建类项目均已于今年汛前完工,受损水务工程防洪能力达到了灾前水平并有所提升,经受住了今年汛期暴雨的考验。其余能力提升项目均已于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牢记嘱托 向兴出发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