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中的北京》:在“熟识的院落”饮“一壶酽茶”
北京日报 | 作者 冀永义

2024-11-11 18:11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古代戏曲中的北京》

李简 主编 薛舒丹 编注

文津出版社

北京大学安平秋教授主编的《艺文北京丛书》,网罗古代诗歌、戏曲、散文、楹联等各种文学体裁中写北京、唱北京、记录北京的闪光片段,集结成书,让读者在传统文艺浸润中感悟北京的历史、文化、民俗和人生百态。

我手边有其中一本《古代戏曲中的北京》,读来尤觉醇厚,就好像在熟识的院落中间,饮一壶酽茶。这所谓“熟识的院落”,当然就是北京城,我虽不是北京人,但毕竟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书里头提到的报国寺、良乡塔、砖塔胡同,都是去过的地方;而这“一壶酽茶”,就是这书里精选的29部戏。过眼纸张,都是舞台;那些文字群蚁排衙,就是生旦净末丑,擦了脂粉涂了油彩,穿上五色斑斓的戏衣,在我们面前一折一折地演下来。

戏曲里面的北京多彩多姿,戏曲里面的北京雍容大度。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让北京这座城市,拥有了非凡气韵。坐拥渤海,俯镇八方,揽看大千世界,包举宇内张弛,就是一场灯会,也表现得雍容大雅。比如书里录有一折《观灯记》,描述了一条清晰流畅的京师看灯路线,处处呈现着京城节庆期间“玉流辉、金鳌散彩”的盛况,凸显着“紫禁烟花十万重、鳌山景物尤堪羡”的国都意象。

北京又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交汇的重镇。古时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因时代所局限,并不都是和平状态下的你来我往,有时候伴随着刀光剑影、战事频仍。这本书所选的作品,如《虎头牌》《昊天塔》,都是正面直接描述民族冲突;还有一些作品如《拜月亭》《香囊记》,则间接表现了战争大背景下,北京城附近人民群众的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戏虽小,却能够折射深深的家国情怀。

现实中的忠与奸、美与丑、善与恶,瞬间在舞台上简单化生动化,对普通群众的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起到了明显的陶冶作用。《冬青树》写文天祥的忠烈和不屈,《清忠谱》写周顺昌同魏忠贤团伙的斗争,《鸣凤记》写“双忠八义”斗严嵩,实际上都是一曲曲浩然正气歌,数百年来被百姓传诵。还有一些剧目,像《燕子笺》《西楼记》,以“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主题,明确宣扬冲破礼法门第观念的自由恋爱,唤醒了不少青年男女爱情自主的意识,无怪道学家把这些戏剧斥为“诲淫”作品。民间思想解放与现代意识的兴起,戏曲岂无功乎?

说到戏曲的教化作用,清代琴隐翁曾云:“传奇虽小道,别贤奸,明治乱,善则福,恶则祸,天道昭彰,验诸俄顷,无论贤愚不肖,皆是动其观感之心,其为劝惩感发者良便,未始非辅翌名教之一端也。”陈独秀也有《论戏曲》一文,说:“戏园者,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他甚至进而提出要尊戏曲为“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的主张。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戏曲中的北京》的出版,在彰显北京文化底蕴的同时,也算在当代民众思想教育百里通衢中新添一径,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