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市口1938》:中轴线的抗战故事,珠市口的爱恨情仇
北京日报 | 作者 练韬

2024-11-11 18:32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珠市口1938》

邱振刚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北平的珠市口,迎来了1938年的春天。珠市口1938,这个关键时刻成为了一个颇具爆破能量的文学引语,它映射的是不长的时间所容纳的浓缩存在及激烈变动。抗战烽火愈演愈烈,百行百业鱼龙混杂的珠市口,国仇家恨层叠而至,各种关系愈发错综复杂。在此情境下,如何准确地表达时间的重量,将关键时刻背后的关键意义呈托出来,颇为考验叙述者的功力。令人高兴的是,《珠市口1938》给我们提供了别样的思路,它并非庄严肃穆或慷慨激越的抵抗写真,故事被设计成一个精巧灵动的叙述装置,在最后时分冲破我们的预设,使散落各处的叙事机关连接起来,颇具中国古典小说“草蛇灰线”之趣味,令读者惊喜连连,拍案叫绝。

燕京大学学生穆立民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出身于珠市口老字号天泰祥绸缎庄,同时还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他在革命导师高志铭和人力车夫文四方的协助下,排查到日军在居庸关车站藏有药品,准备接引八路军奇袭日军夺下药品。乍看,这是一部标准的谍战类型小说,地下党员利用情报网络过滤敌军动态,侦测有效信息,以此推进行动,堪称标准的地下斗争传奇。但在某种程度上,小说的“谍战”程度并不算太高,因为所有“间谍”的脸谱,自人物登场便都是明晰的,作者早已悉数道出,不存在随情节发展而逐步揭示,或层层翻转的可能性。质言之,“间谍”只是人物的既有设定,而非潜藏基因,无需读者过多猜测,小说也不再具有某种幽暗的美学,甚至是让渡了一定的“可读性”。如此设计的目的,正在于断开人物行动和人物身份之间的“隐藏”联系,使读者的注意力放诸人物行动本身。行动是故事的基石,故事本身显然更为重要。

故事,是足够精彩的。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牵涉到的关系足够复杂。穆立民在甄别情报、设计奇袭之时,国民党军统北平站也得到了同样的情报,准备横插一脚。更为复杂的斗争网络便由此架设了起来。中日双方敌我关系自不必多言,抗日大局之下,国共两党之间敏感而微妙的平衡更是看点。

无论是哪一方,只要从日军手中夺下药品,均可增强抗日军队之战力,于大局,于民族俱是大功一件。但彼此暗含的竞争关系却也不能无视,各自与日军交战的胜负之外,又暗藏另一层胜负之争。小说的内在张力就在于,国共双方除了要铲除日军的守备力量,还必须斡旋好双方潜藏着的、合作之外的紧张关系。但关系的复杂程度并不等同于故事的精彩程度,更重要的,是能否举重若轻地处理复杂关系。

当国共双方在居庸关车站相遇时,穆立民慷慨表示愿将行动机会让给军统。读者想必长舒一口气,这便是卡尔维诺所说的“轻逸”的魅力:“轻是一种价值而非缺陷。”(卡尔维诺:《千年文学备忘录》)重若千钧,落地无声,体现出的是作者对故事的高超掌控力。

故事的精彩,还诞生在珠市口的空间之中。叙事空间的选取绝非易事,其关乎故事的合理性,更关乎柔韧性——故事能在多大程度上延展铺设而又收缩自如,和空间内含的趋向密不可分。本书作者邱振刚曾经谈道:“在这里(珠市口),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官、商、民各色人等俱全,每一处字号,每一条胡同,每一个穿行而过的人物——无论他身穿长袍马褂还是破衣烂衫,都可以为故事注入绵长的动力。”(邱振刚:《站在珠市口能看到什么?》)的确,一切都有可能在珠市口发生,珠市口的独特生态常为故事“充能”;珠市口的爱恨情仇,更为故事的蜿蜒渲染了婀娜的声色。穆立民的发小,奎明戏院的公子阮化吉留美归来,欧风美雨浸泡之下,他对电影这一现代艺术情有独钟,一心想把自家老号改造成电影院,进而开创自己的电影拍摄产业。然树大必招风,“奎明戏院离着东交民巷那么近,常有外国人来这里看戏逛街,再加上珠市口一带本来就人来人往的,在奎明戏院放一场,顶得过在别处放十场。”珠市口乃商业要冲,奎明戏院居此,自然为日本人所盯上,威逼利诱下,阮化吉也就走上汉奸的不归路。

人的命运在历史的风云际会间沉沉浮浮,珠市口不仅作为背景,更作为与人的命运羁绊甚深的历史景观,承载了太多的重量,本身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被文学所记录,自有一番温情绵绵于此。

小说有两个引人瞩目的意象。其一是电影。从阮化吉一心想将奎明戏院改造成电影院便不难看出,作者对电影及其叙事功能的高度关注。电影以其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也成为文中一再被争夺的焦点。其二则是报纸。小说中,关于日军藏匿药品的最关键线索,来源于一份美国报纸上的“偷拍”照片,显示日军在某车站藏有药品。

《珠市口1938》所给予我们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经验,即如何将故事打磨得兼具合理与精巧,从而使故事发生的历史时段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关键时刻,使之具有历史的庄严之美和文学的智趣之美。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