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先凑单后退款”,到底伤了谁?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雨馨

2024-11-11 19:27 语音播报

锐评

“双11”尚未落幕,退货带来的“一地鸡毛”就冲上热搜。据报道,大促期间,在满减优惠活动下,某知名品牌成了消费者的“凑单神器”,最后退货率高达95%。而据媒体调查,因此受伤的品牌并非一家,有的被迫一度短暂关停了极速退款通道。

说起来,买卖并非“一锤子生意”,交易后出现一定退货是正常现象。这些年,随着“7天无理由退货”成为电商购物基本规则,消费者的退货权得到广泛保障。纵观退货矛盾高发区,多源于一些畸形乱象。比如,有平台推出“仅退款”规则,被“羊毛党”恶意利用,致众多商家利益受损。如今,一些消费者又利用平台满减规则,凑单后申请无理由退款,让不少商家相当郁闷。有业内人士算了这样一笔账:一笔退货订单,商家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还要承担数元成本,推广和运营等投入直接打水漂。

畸形退货乱象,给经营造成的压力毋庸置疑。不少人将矛头指向了消费者,认为一些人图便宜凑单,滥用退货权,推高了退货率。诚然,这里头确有一些“羊毛党”恶意牟利,但完全如此归因也失之偏颇。近年来,电商盘子越做越大,促销规则也日趋复杂,从直截了当标折扣、给补贴,到五花八门“满减”“凑单”,优惠成了一场“以量取胜”的数字游戏。这样的促销逻辑,虽然放大了成交规模,推高了平台流量,也催生了虚假繁荣泡沫,增加了退货售后风险。

一番“退退退”的操作过后,不仅商家受伤,广大消费者也因筛来选去、算来凑去而疲惫厌烦。就此而言,“凑单神器”引发的一系列负效应,也提醒平台是时候对促销规则进行反思了。诚然,不管是平台推出满减机制来促销,还是消费者利用退货规则来凑单,都是基于既有规则范围内的操作。需要正视的是,无论怎样的促销规则,只有商家、消费者以及平台实现共赢,方可持续。如果对任何一方不够公平,长远看都难以为继。平台作为规则主导者,在价格设定、成本承担、促销机制等方面话语权大,明晰和维护规则的责任也更大。针对一些商家在满减促销下成为退单重灾区的情况,不妨及时打上规则补丁。比如,关联订单中的一单若退货,相应凑上的满减优惠也应重新计算并予以扣除,如此不仅有利于维护商家利益,其实也有助于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促销花样千千万,但无论什么玩法,目的都是营造市场良性生态。让活动规则回归简单、力求公允,大家都没这么累,也能实现多方共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