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 19:27
“双11”尚未落幕,退货带来的“一地鸡毛”就冲上热搜。据报道,大促期间,在满减优惠活动下,某知名品牌成了消费者的“凑单神器”,最后退货率高达95%。而据媒体调查,因此受伤的品牌并非一家,有的被迫一度短暂关停了极速退款通道。
说起来,买卖并非“一锤子生意”,交易后出现一定退货是正常现象。这些年,随着“7天无理由退货”成为电商购物基本规则,消费者的退货权得到广泛保障。纵观退货矛盾高发区,多源于一些畸形乱象。比如,有平台推出“仅退款”规则,被“羊毛党”恶意利用,致众多商家利益受损。如今,一些消费者又利用平台满减规则,凑单后申请无理由退款,让不少商家相当郁闷。有业内人士算了这样一笔账:一笔退货订单,商家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还要承担数元成本,推广和运营等投入直接打水漂。
畸形退货乱象,给经营造成的压力毋庸置疑。不少人将矛头指向了消费者,认为一些人图便宜凑单,滥用退货权,推高了退货率。诚然,这里头确有一些“羊毛党”恶意牟利,但完全如此归因也失之偏颇。近年来,电商盘子越做越大,促销规则也日趋复杂,从直截了当标折扣、给补贴,到五花八门“满减”“凑单”,优惠成了一场“以量取胜”的数字游戏。这样的促销逻辑,虽然放大了成交规模,推高了平台流量,也催生了虚假繁荣泡沫,增加了退货售后风险。
一番“退退退”的操作过后,不仅商家受伤,广大消费者也因筛来选去、算来凑去而疲惫厌烦。
促销花样千千万,但无论什么玩法,目的都是营造市场良性生态。让活动规则回归简单、力求公允,大家都没这么累,也能实现多方共赢。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