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2 18:54
假期怎么休、调休怎么排,一直是公众的重要关切。每有假期临近,舆论场上也总会有热烈讨论。而此番调整,正是对社会呼声的积极回应。一则,明确除夕这一重要节点法定休假,减少了“灵活调休”带来的心理负担和现实掣肘;二则,假期实实在在多了2天,满足了普遍存在的增量需求;三则,放假办法公布早,在今年11月便给出明年的放假安排,同时明确了逢周三则只在当日放假的原则,尽可能减少了不确定性,便于大家提早打算、合理计划。政策红包切实提升了公众获得感,自然“喜大普奔”。
必须看到,像休假这样的民生政策,社会关切指数超高、讨论度超高,也容易陷入“众口难调”的困境。毕竟,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每个人的工作生活状态不同,爱好习惯亦有差别,同样一份休假安排对个体的影响也不太一样,自然会产生不同看法。但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努力说明情况、回应关切,在多元需求中寻求最优解,也是持续优化公共政策的基础之一。回顾20多年来的调休实践,本身就是在“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约束下寻求“最大公约数”,本身也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政策调整不会“一劳永逸”,但这样主动回应、持续调整的姿态,是值得点赞的。
如今,中国每年的公共假日稳定在13天,对比美国的10天、德国的9天,总体数字没有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人们的休假呼声之所以很高,主要还是“带薪休假”等落实情况相对参差。此番国务院的决定,同时明确“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结合落实带薪年休假等制度,使实际形成较长假期”。落实好各项休假制度,也能进一步夯实公众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