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修就不换,“车间汉语”入驻阿根廷中文工坊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14 11:02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进入
教育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近日,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国际组的激烈角逐中,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中文工坊”的参训学员凭借优异的表现,在交通运输赛道中荣获铜奖。

73个国家和地区的1279名参赛选手组成的413支参赛队伍参加了36个赛道的比赛。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中文工坊”创造性地设计了“汽车故障检修——野外救援维修(发动机无法启动)”项目,在资源匮乏的当地环境中,有效解决了车辆野外救援难题,获得了评审专家的认可。

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中文工坊”是南美洲首家“中文工坊”,成立于2022年12月,由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西藏珠峰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锂钾公司”)共同申办。“锂钾公司中文工坊”的首位教师是来自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郭凯,他不仅是中国技能大赛——“新能源汽车技能大赛”的技术专家,也是北京市劳模、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大工匠。

2024年,当阿根廷“锂钾公司中文工坊”需要技术专家的时候,郭凯毅然决定跨越万里赴阿根廷萨尔塔省,将自己毕生所学挥洒在工坊所在地——阿根廷安第斯山脉,为锂钾公司员工和当地居民开展“中文+汽修”培训。

服务海外中企,是中国职教人的光荣

初入阿根廷,郭凯感受到了海外中资企业的不易,锂钾公司地处高海拔偏远山区,交通运输非常困难,矿区没有电网供电。为了保障生产正常运行,公司修建了道路、配备了车队,采购大型柴油发电机,然而汽车和机械电子设备需要大量技术人员保养和维护,阿方员工的技术水平比较薄弱,作为有着9年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和15年教学经验的资深专家,郭凯积极承担起阿方员工汽车、柴油发电机、重型机械等设备的维修技术培训,协助现场生产设备排除故障,恢复设备性能,保障生产正常运行。

郭凯说,锂钾公司在海外不畏恶劣环境,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保障了生产,如今公司不仅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重要资源,为阿根廷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还成为中阿经贸合作的典范,这是中国海外企业的缩影,职业教育走出国门,服务海外中资企业是时代赋予职教人的使命,“走出去”是我们中国职教人的光荣。

海拔4300米,和中国企业共渡难关

锂钾公司矿区在遥远的安第斯山脉高原上,海拔4300多米,空气稀薄,气候多变,由于氧气稀薄,人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在一次拆解发动机时由于用力过猛结果头晕目眩,剧烈的头痛让郭凯过了十几分钟才缓过来。面对困难,郭凯没有退缩,在短暂的休整后他调整了上课计划,将原本一节课的授课内容调整为两节课,并且让已经适应环境的员工多动手,这样既节省下了体力也让员工有了更多的操作机会,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郭凯完成了汽车发动机拆解与组装、故障排除的教学,得到了受训员工和企业的认可。

郭凯说,在高原环境,公司团队面临的不仅是低氧,还有寒冷、强风等恶劣天气,中国企业在海外迎难而上,在艰苦的环境中铸就了坚韧和不屈的精神,我必须和中国企业在一起,和阿方员工在一起,和企业共渡难关。

能修就不要换,诠释中国工匠精神

如何让司机掌握汽修技术,郭凯陷入了沉思。阿根廷当地的汽修技术薄弱,普遍缺少系统的学习和科学的检测,锂钾公司也缺少专业的汽修人员,通常司机兼任汽修人员,他们依靠经验判断车辆故障,结果可想而知,汽车修理常药不对症,刚修好的车会因为同样的问题再次罢工,这样既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也提高了修车成本。

从电路图开始讲解,建立故障诊断思路,这是郭凯的破局之法,在汽修过程中,郭凯每次在工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引入一个理论概念,通过电压法、电图法诊断故障,郭凯娓娓道来,司机听得津津有味,就这样工人还真学会了简单的故障诊断,工人非常高兴,说自己学到知识,掌握了技术,并向郭凯表达了感谢。

然而郭凯还没来得及感到欣慰,问题便“接踵而至”,由于缺乏维修工具和维修技术,工人常常不会选择维修,而是直接全套更换配件,这和郭凯一直倡导的教学理念不同,“能修就不要换,不要成为‘换件工’”是郭凯在国内课堂上经常重复的一句话。起初这句话的目的是从培养工匠角度让学生精益求精,掌握真正的技术,而在锂钾公司的维修工作则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用维修来替代更换配件不仅可以节省经济成本,更节省了等待配件的时间成本。郭凯把这种理念也带给了中文工坊的学员们,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郭凯用了多种替代方案,变通解决了工具和设备缺失的问题。郭凯说,在阿根廷开展培训不仅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还要创新思维,解决实际困难,这对每一位在海外工作的教师都是不小的挑战。

推广“车间汉语”,培育“中文+汽修”人才

尽管出身于汽修专业,郭凯对中文教育有着很深的思考,简单的中文教学叠加技能教学就是“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吗?中文教育和职业技能应该怎样结合起来呢?郭凯一直寻找着答案。

阿根廷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郭凯在上课时需要先用英语讲一遍,然后翻译听懂后再用西班牙语给公司员工讲一遍,这样下来不但上课效率低下,也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郭凯认为,提高交流效率必须省去翻译的环节,要么是自己学会西班牙语,要么就是员工学会中文,那为何不两种语言同时进行呢?郭凯别出心裁地想到了高频词汇同时用两种语言进行表达的方式,整理了高频的指令性动词和专业名词,用中文和西班牙文分别写在纸上,同时标注出来音标,虽然学员先学会了发音,但在郭凯用中文说到相关词汇时,学员还是会一脸茫然地看着郭凯,原来学员并没有在发音和实物间建立联系,这时郭凯只要指一下纸上的单词,学员立刻就会明白意思,这样经过日复一日的磨合,在郭凯用中文讲关键词时,员工已经能够很迅速地给出回应。郭凯说,用这种方法开展教学,修车现场秒变“中文角”,氛围也会变得愉快。打开机盖、拆解发动机、打不着火、检测正常、检测异常……这些专业词汇员工从听不懂到能快速回应,郭凯自己的西班牙语水平也提升了。在被问到是否找到了“中文+汽修”教学的方法时,郭凯坦言,还远远不够,员工还需要更系统的学习,但我似乎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不断实践,在车间里寻找语言教学的规律。

服务当地社会, 促进民心相通

有一天,郭凯在下班的路上看到一辆抛锚的汽车,一位女司机满脸焦虑地打着救援电话,出于职业敏感性郭凯停下了脚步,观察维修人员的处理,很快司机所呼叫的救援车辆抵达现场,在一番检查之后,救援人员表示无法确定故障,要用拖车把故障车带回基地做全面检查,这可急坏了司机,阿根廷汽修效率没有国内高,这意味着几天内司机都无法使用车辆,郭凯不再选择旁观,走到司机前用英语问:“Can I help you?(需要帮忙吗?)”,司机稍一迟疑便选择了相信,同意了郭凯的帮忙,经过检查,郭凯发现是继电器的一个触点氧化,电流过小导致起动机无法工作,郭凯因地制宜给出了方案,用空调的继电器替代起动机的继电器,方案得到了司机的认同,经过简单的拆卸安装后问题顺利解决了,司机一个劲地表达感谢,她没想到看着复杂的问题竟然被郭凯三下五除二地解决了。

郭凯没想到自己仅帮了个小忙却引起了当地的关注,萨尔塔丰田4S店听说情况后联系郭凯,希望郭凯能作为专家给本土员工做汽修技术指导,不久中文工坊便走进了萨尔塔丰田4S店,郭凯开始定期为4S店义务开展技能培训。

经口口相传,附近的市民都知道了山上住着一位热心肠的中国师傅,而居住在高原上的居民听闻此事,也希望郭凯能帮助他们检查拖拉机和汽车的故障,提供技术帮助。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没有汽车修理厂,社区居民的拖拉机、汽车出现故障后很难维修,郭凯说,居民有需求,我们有技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也愿意为中阿友好贡献一份力量,未来中文工坊项目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关注未来发展,跑好工坊建设第一棒

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阿两国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规划。这是继2022年阿根廷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阿合作的又一成果,意味着双方以更加具体的方式,推动各领域合作走深走实。

郭凯说,随着中阿合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走进了阿根廷,中文工坊的价值和作用也愈加凸显,作为南美首个中文工坊的首位教师,能服务锂钾公司、服务当地社会,我很荣幸,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授人以渔的自豪感,更是以职教之力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就感。

如果说中文工坊建设是一场接力赛,郭凯则是那个奋勇直前,努力在南美跑好第一棒的开拓者,他正以实际行动,建设好“锂钾公司中文工坊”。中文工坊与阿根廷职业院校及高校的合作很快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萨尔塔省的三所职业技术学校表示愿意与中文工坊展开深度合作。

对于郭凯来说,教学环境变了,教学对象也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埋头在汽车引擎盖中的身影是中国职教人的生动形象,如今他们正在走进世界各地的中资企业,不畏艰险,甘于奉献,努力培养心心相印的“一带一路”建设者。

校检:陈沙 申瑞秋 孙扬 

审核:雷旻音


编辑:顾昕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