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投资”与“软建设”相结合,系统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减灾能力
2024-11-15 22: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作为首都的重要“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防洪安全一直备受关注。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河北灾后恢复重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市积极贯彻落实“上、中、下、有效治洪”的防洪方针,按照《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规划》,系统补齐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体系短板,进一步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减灾能力提升重大项目位置示意图

扩大“硬投资”,筑牢安全屏障

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共支持潮白河综合治理、温减河、坝河口蓄滞洪区等工程6项,总投资201亿元、下达增发国债资金约95亿元。

2024年,超长期国债资金支持北运河流域钻子岭水库工程,总投资约12亿元,安排国债资金约3.7亿元。

目前,北京市已实现增发国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2024年超长期国债支持项目预计年内实现开工建设。

项目实施后,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构建完善上、中、下多级滞洪缓冲的“通州堰”防洪体系——

“上蓄”

通过新建钻子岭水库、温榆河公园蓄滞洪区等,可提高洪水控制能力和超额洪水蓄滞能力,减轻下游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防洪压力。北运河上游沙河蔺沟发生“23·7”同规模的洪水洪峰流量均消减16%,北关洪峰流量消减25%,城市副中心减少淹没面积29%,可有效提高城市副中心防洪标准,保障标准内洪水防洪安全。

“中疏”“下排”

实施骨干河道达标治理,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标准内洪水可实现安全下泄,消除对沿线城镇的洪水漫溢风险。温潮减河可分温榆河洪水400立方米/秒,减轻城市副中心防洪压力,潮白河城市副中心段堤防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

强化“软建设”,提升防洪实力

结合防洪提升工程的建设,北京市同步重点推进城市副中心防洪调度、“通州堰”体系运用、水文监测站网监测能力提升等“软能力”建设。

通过提升“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筑牢“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系统降雨预报模型;第二道防线:雨量站网加产汇流水文模型;第三道防线:水文站网加洪水演进水动力学模型),实现有效治洪。同时加强流域统筹,坚持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协同提升防洪管理能力。


下一步,北京市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进一步指导下,加快完成已支持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后续西峰山水库等工程有关工作,统筹抓好“硬投资”与“软建设”,系统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安全保障水平,为首都安全稳定贡献力量。


作者:

发展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