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基层文化服务不能自嗨
浙江宣传

2024-11-16 07:46 语音播报


当前,一些基层干部群众经常有如此困惑,总听到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服务多样,但是却感受不深、氛围不浓。强烈的反差感,反映出基层文化服务“到达率”还不够高。

虽然推动文化服务下沉基层的探索有很多,可下沉往往是单向度的,基层的文化服务精准性、丰富度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果基层文化服务沦为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自嗨,这既严重影响基层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也制约着群众精神富有的实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优质文化资源具有文化、教育、经济等多种价值,涵盖文化服务的多个方面。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贯通“最后一公里”的基层文化服务?需要共同思考探索。

宁波市象山县茅洋乡青创共富农场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丰富的文化体验也有了更多向往和需求。如何推动基层文化服务有效下沉?笔者发现当前有几种有益有效的举措。

比如,以阵地空间建设打造服务站点。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多种文化阵地,打造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多种文化空间,构建从上到下的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集成了文化资源,建成了文化服务基层的“站点”,让文化资源有地可送、文化服务有处可供。这些阵地空间有移动的、有固定的,以多种形式输送文化资源。就像衢州龙游湖镇镇依托文化礼堂,推出25项非遗节目,在节假日、大型活动奉上文化“大餐”;舟山打造“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为偏远小岛群众送去政策宣讲和文艺服务。

又如,以数字技术创新重构服务方式。随着技术发展与新媒体平台应用不断壮大,文化服务越来越多地在云上“活”起来。很多地方都在不断“触网”,建设文化服务线上平台,探索让基层以更“潮”的方式与文化服务联动,从而将参与流量转变为发展增量,就像浙江上线“智慧文化云”平台,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丰富的文化活动。

再如,以文化人才派驻拓宽服务渠道。文化人才本身便是一种资源,可以带来丰富的文化服务,激活基层文化建设的一池春水。比如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让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才深入基层,带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通过理论宣讲、文艺演出、全民阅读等多种实践,丰富基层文化服务。正是这些“智囊团”催生出文化资源活化利用“金点子”,让基层文化服务达到“1+1>2”的效果。

省文化特派员石小倩组织开展“大手牵小手”非遗文化普及活动

提升基层文化服务“到达率”往往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从源头到渠道、从配送到承接的各个环节,实现“送得进、接得住、用得好”。然而,基层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不精准的困境,却在不同程度制约“直达”体系的构建。如果将文化比作水,笔者发现,文化服务“到达率”难提升往往有这样四种原因。

源头活水待聚流。不难发现,不少部门单位都在努力提供文化服务,比如送宣讲、送展览、送培训等,也建立了很多文化服务机制。但由于缺乏统筹谋划,导致资源趋向“同质化”,形式越发“程式化”,老百姓不喜欢,结果送的人觉得“出力不讨好”,看的人质疑“做表面文章”,送下去的文化服务则变成了“一滩死水”。

渠道不畅阻流通。就像水的流通需要渠道,文化服务要想下得去,得有畅通的“配送路径”。文化服务下基层有时也不是“你情我愿”就可以,资源送达过程中还有不少环节。比如,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有的上级部门选择委托当地组织“送达”,最后送来送去还是本地的资源服务“打转”,个别单位还可能以各种理由推脱拖延,使得“两头热中间冷”。缺少机制、缺乏激励,让文化服务送达遭遇“中梗阻”。没有明确的供给清单、服务范围、提供场次、承诺期限、责任人等,也让文化服务难以贯通到底。

配送不准难普惠。喝好水,人才可能健康。基层文化服务,应该就像是把甘甜的水送到千家万户。然而,有的地方不经过前期调研和摸排,只“闭眼”打包服务定期送往各地,一副“不看你要什么,要看我给什么”的模样。有的地方甚至忽略对服务质量的严格把关,“鱼龙混杂”让基层白忙活一场,苦不堪言。文化服务的“到达”不仅要直达到基层某个地点,更要直抵群众的内心。只有搞清楚群众“想什么、要什么”,了解不同地域的供与需如何精准匹配,才能让文化服务最大化发挥作用。

承接无力显短板。文化服务供给有时也存在“马太效应”,地理位置或文化基础较好的基层地区,会逐渐吸引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的汇聚,很多部门单位也会偏好向这些地方送服务。而位置偏僻、常住人口较少、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的地区则很容易被忽视,也缺少承接服务的能力,从而出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文化服务供给差异。

义乌市后宅街道在稠岩村举办重阳节戏曲专场演出活动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文化服务的“直达”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事,构建文化服务“直达”体系,需要各方形成合力,让大家都“动起来”。

机制拉动。提升文化服务“到达率”需要机制先行,在源头、渠道、配送方、承接方等方面形成闭环系统,打造畅通的文化服务“供给池”,放大文化资源的规模效应。比如构建基层群众需求点单的“直达”体系,创新“任务配额制”“限时送达制”等机制,在规定时间内将丰富文化服务配送到位。

社会联动。文化服务“直达”需要政府和社会合力,动员社会组织、公益平台、企事业单位等参与到文化服务供给之中。社会力量对群众需求有更敏锐的捕捉能力、更迅速的反应优势,引导社会组织丰富文化礼堂服务、引入强村公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都是带动基层文化服务“加速跑”的有效探索。

人才驱动。文化服务需要“引导员”,也需要“承接员”。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是内部文化传承与外部文化交流的纽带。对于基层内部的乡村文化干部、当地书画人才或歌舞人才等,需要坚持做好留才与育才;对于上级选派的文化特派员等优秀人才,更需要做好引才与用才。两者结合以全面激活文化资源,是促进文化服务“直达”基层的“关键一环”。

村民主动。文化服务“直达”需要搭建属于百姓的舞台,让百姓从观众变为主角、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提升文化服务的内生动力。正如火爆全国的“村晚”“村越”等各类“村字头IP”,切切实实地让基层文化队伍活了起来、文化广场热了起来、村民乐了起来。“村咖”“村画”等依托于“诗和远方”的乡村经济新业态,也显示出基层文化的创新力。

美好生活离不开优质的文化生活,当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实打实”地走进基层,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就可以有更多人享受被优质文化资源滋养的美好时光。

全面深化改革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