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 23:06
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推动形成了以机器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
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注意到机器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较早把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发展联系起来,指出“机器表现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的、使一般生产方式发生革命的起点”“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机器的发展则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系统提出生产力理论,强调“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剖析科技发展水平对劳动生产力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得出结论: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科技创新在推动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新科技新发明不断涌现,热力学、光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掀起了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科技创新在推动整个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逻辑,阐明了科学技术会不断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中,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实现生产力不断发展。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科技创新的不凡历程,体现着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毛泽东明确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55年,陈赓问归国不久的钱学森:“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得出来。”凭着这样的自信,我国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不少国之重器,极大增强了新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实力。改革开放后,我们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布局深刻调整的历史机遇,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如何继续在“新赛道”上跑出好成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一重大论断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为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第四次工业革命赋予人类现代化全新的未来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新征程上,我们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向着推动科技创新进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