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桂地寻龙”珍贵化石揭开远古生物谜团
北京晚报

2024-11-18 18:13 语音播报

热点

远古时期,地处中国华南地区的广西曾经是一片汪洋。约2.35亿年前,这里整体抬升,出露到海面之上,进入稳定的陆地发展时期,成了无数生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由海变陆,沧海桑田。曾经繁盛一时的远古生物如今深埋地下,再次亮相已是写满历史的珍贵化石。如今,其中的70余件被搬进了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展厅,出现在“桂地寻龙——广西恐龙动物群特展”中。

展览由国家自然博物馆与广西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通过“远古广西”“恐龙发现”“恐龙种类”“恐龙之乡”及“恐龙文化”五大部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亿万年前生机勃勃的恐龙世界。

扶绥中国上龙(左)和大石南宁龙

观展亮点

巨猿下颌骨 “带领”科学家破解灭绝之谜

展厅中,第一件明星展品是一件步氏巨猿下颌骨模型。它的原型来自广西柳城的巨猿洞。

步氏巨猿下颌骨模型

时间拉回到1935年。荷兰古人类学家孔尼华在香港的中药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与人类牙齿非常像的类人猿牙齿。经过研究,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类人猿,将其命名为步氏巨猿。名字中的“步氏”是为了纪念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北京人”的命名者。

20年后,曾挖出“北京人”头盖骨的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广西一个山洞里找到了步氏巨猿的牙齿化石,确定了步氏巨猿来自广西。之后不久,一位广西人挖到的一件“龙骨”几经周折也辗转来到了裴文中手上。他惊喜地发现,这件“龙骨”其实是步氏巨猿的下颌骨。也正是这件“龙骨”的出现,带领科学家们找到了柳城巨猿洞。

“柳城巨猿洞是迄今发现的步氏巨猿化石材料最丰富、最完整的化石地点,共发现3个巨猿下颌骨和1000多颗巨猿牙齿,至少代表了75个巨猿个体。”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副主任王宝鹏说,科学家推测,步氏巨猿身高可达3米,体重可达300公斤。

如此巨大体型的巨猿为何走向了灭绝?在古人类学中,这曾经是个“不解之谜”。毕竟,与它生存在同一地区的其他灵长类动物都成功适应了环境并继续繁衍。后来,科学家在它的牙齿里找到了答案。

“通过分析牙齿化石的微磨痕纹理、微量元素等信息,综合考虑步氏巨猿生活的时代跨度,科学家认为它的灭绝很可能是因为‘挑食’。”王宝鹏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步氏巨猿曾在食物资源丰富且多样的森林中盛极一时。然而,随着环境改变,其偏好的食物资源渐渐匮乏,种群无法获取充足的营养;同时,他们体形越来越笨重,摄食活动的地理范围也大为减少。“步氏巨猿没有在关键时期及时做出改变,最终走向了灭绝。”

遗憾的是,由于化石材料的缺乏,关于步氏巨猿的生活习性、行动方式等,科学家还知之甚少。要揭开笼罩在它们身上的更多谜团,还要等待更多关键性化石证据的发现。

展览拿出两件化石供观众触摸

牙齿化石 为扶绥中国上龙正名

展厅中,个头最大的一件展品当属扶绥中国上龙骨架。它的看点也与牙齿有关。

“最初的研究认为,扶绥中国上龙属于水生爬行动物蛇颈龙类,2008年重新被鉴定为棘龙类。”王宝鹏说,从海洋爬行动物归类为大型兽脚类恐龙,牙齿化石是关键性的证据。展柜中,三颗圆锥状的牙齿并排摆放。“最开始发现的牙齿材料很少,加上人们对棘龙的认识不足,因此才闹出了身份认定的‘乌龙’。”

凑近看,观众可以轻松看到牙齿上竖向排列的棱,这是棘龙类的典型特征之一。根据牙齿化石,科研人员完成了扶绥中国上龙的头骨复原以及生态复原图。这些图片同时在展厅展出:风雨交加之中,站立水中的扶绥中国上龙前肢紧紧抓着一条不断翻腾挣扎的鱼,头部外形类似于鳄鱼。

扶绥中国上龙牙齿化石

王宝鹏说,广西境内发现了这种会抓鱼的巨型兽脚类恐龙,与同时期的丰富鱼类动物群密切相关。目前,科学家已发现的鱼类动物群至少包括6种淡水鲨鱼、2种硬骨鱼类,一些淡水鲨鱼体长可达2米以上;部分种群的牙齿也在展厅里亮相。“满嘴尖牙的扶绥中国上龙不只是站在浅滩捉鱼吃,相反,它可能像鳄鱼一样优雅地在水中穿行抓捕猎物。”

扶绥中国上龙所属的棘龙因背部帆状神经棘而得名。与步氏巨猿类似,受限于化石材料,科学家对它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最新的发现认为,它的四肢都可以着地,因此前后肢的长度差异可能没有之前想象得那么大。”王宝鹏说,棘龙背椎上帆状物的功能也仍是古生物学家研究和讨论的重点。人们猜测,这一结构或是用来调节体温,或是恐吓对手,或是吸引异性,但是并没有最终定论。

“广西第一龙” 化石碎块曾被当废料

与扶绥中国上龙并排而立的另一个大家伙是大石南宁龙,是广西乃至华南地区第一个被研究和装架的鸭嘴龙类恐龙,有“广西第一龙”之称。

很多观众可能不知道的是,拼凑起骨架的化石碎块一度被当成了废料。

扶绥中国上龙(左)和大石南宁龙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南宁市那龙乡大石村村民在石火岭进行水利建设时,挖出一堆类似动物脊椎的“石头”。当这堆骨骼被当作废料清理时,有老人认为它们可能是能治病的“龙骨”,便悄悄捡了几块带回家。

几十年后,大石村一位小学教师对村民捡回的一块“龙骨”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认为,它很像是远古动物的化石,便联系了广西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研究专家。该馆随即带领考古人员前往那龙一带开展了田野调查,确认了“龙骨”恐龙化石的身份。

1990年,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地质研究所和南宁市博物馆又进行了联合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收获颇丰——经清点,共获得一条鸭嘴龙40%的骨骼化石,包括头骨、颈椎、背椎、尾椎、四肢、肋骨、坐骨等。这是我国南方地区首次发现鸭嘴龙。根据这条鸭嘴龙的出土地点,专家将其命名为“大石南宁龙”。

“大石南宁龙是鸭嘴龙类的早期代表,身长约8米,体重约7吨,以植物为食。鸭嘴龙因形如鸭嘴的吻部而得名,并最终演化出上千颗牙齿。”王宝鹏说。它的发现丰富了鸭嘴龙类的多样性,为科学家提供了更多关于鸭嘴龙演化的信息。

巧合的是,世界上第一具被研究装架的恐龙也是鸭嘴龙类,被命名为“佛克鸭嘴龙”,于1868年完成装架并首次在费城自然科学院内展出。而中国第一具被发现的恐龙同样是鸭嘴龙类,于1902年由俄国人发现于黑龙江省,1924年装架,现存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

观展解码

广西恐龙命名9个属种

广西恐龙化石最早发现于1963年,迄今已发现了13处恐龙化石地点,其中有10处属于白垩纪时期。这些地点主要集中在桂南和桂东南,呈北东—南西向分布。

研究显示,广西恐龙包括真蜥脚类、巨龙形类、巨龙类、棘龙类、鲨齿龙类、剑龙类、禽龙类、鸭嘴龙类和角龙类等。被命名的恐龙属种有9个,包括世界最大之一的白垩纪蜥脚类赵氏扶绥龙、中国最早发现的奇特的鱼食性恐龙扶绥中国上龙、中国南方唯一的禽龙类广西那派龙和首个确切的鸭嘴龙类大石南宁龙,以及广西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广西大塘龙。“这表明,广西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曾是各类恐龙的聚居地,大量恐龙在这里繁衍生息。”王宝鹏说。

上手触摸与恐龙零距离

此次,展览特别拿出了两件化石供观众上手触摸,零距离感受恐龙的庞大。两件化石是蜥脚类恐龙的肢骨。

“两件化石的原型都要在30米左右。”王宝鹏说,蜥脚类恐龙是恐龙世界中的“巨无霸”,但是喜欢“吃素”。大型恐龙在死去后很难保存完整,留下的椎体、肢骨相对较多,为科研人员拼凑它们的原貌提供了线索。 

观展提示

地点:国家自然博物馆阳光厅

展期:至2025年2月23日

票价:20元/人

参观方式:通过国家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