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小巷人家》热播!哪个年代都需要邻里温情
北京晚报 | 记者 张悦

2024-11-18 18:14 语音播报

锐评

近日,年代剧《小巷人家》正在热播,打开了一段尘封的邻里记忆。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某棉纺厂改造了一条小巷,分配给职工做宿舍,庄林两家人分到同一个小院,开始了几十年的邻居生活。据报道,两家人的邻里故事引发网友共鸣,很多观众称唤起了自己儿时的回忆。

图片

在《小巷人家》中,庄家夫妇吵架时,林家两口子通过让庄家兄妹来吃烤红薯委婉“劝架”;林家孩子的裤子破了补、补了破,折腾到亲妈放弃了,庄家接过手给娃缝裤子;庄家哥哥考上理想高中,妈妈们用攒的肉票拼成一碗红烧肉……两家人在点点滴滴的守望相助中,感情渐渐水乳交融,让观众感受到邻里之间浓浓的人情味。

这份邻里温情,很多人并不陌生,不管是互送饭菜,还是互相照顾孩子,甚至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的不愉快,都曾是邻里间的常态。正因为经历过亲如一家的邻里关系,《小巷人家》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才会在当下引发不同年龄层的共鸣。  

然而在今天的都市,这份邻里温情对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而言,似乎变得有些陌生。随着人口流动加剧,不少年轻人独自到异乡打拼。单元楼里,一扇扇门隔开了人与人的生活空间。工作、生活时间的错位,让本该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碰面的机会都少之又少,情感交集更难以谈起。再加上社交平台对邻里纠纷案例的曝光炒作,放大邻里之间的矛盾,降低了年轻人跟邻居打交道的意愿。邻里之间明明只有短短几步路,却成了彼此间最远的距离;紧闭的房门更拉远了心与心的距离,给彼此留下边界感与孤独感。

邻居不该是最近的陌生人,哪个年代都需要邻里温情。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总要通过种种联系,才能与他人产生情感链接,才能获得生活的温暖与力量。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和得邻里好、犹如拾片宝。即便来自五湖四海,住在同一小区同一楼层,邻居就是最近的人。共用水、燃气、暖气等市政设施,难免有个漏水断电的事要协商。生活中万一有个急茬,邻居也是最好的帮手。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记者出门丢垃圾没带手机没带钥匙,用最传统的方式敲开了从未谋面的隔壁邻居的门。对方不仅帮忙叫了开锁师傅,还主动借了开锁费。这不就是“远亲不如近邻”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在吃饭、运动、学习、旅游等方面寻找相互陪伴的“搭子”。这说明年轻人有社交需求,并且正在走出自己的“房间”,主动尝试拥抱陌生人。既然如此,为何不跨出房门,跟离自己最近的邻居打个招呼?一次善意的关切,也许就能获得最好的生活“搭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巷人家”。当更多邻里主动破冰,邻里温情自然会重新涌动。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北京向来重视邻里关系在城市治理、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邻里守望、关爱、互助、帮扶等活动,共同传承守望相助的和谐邻里文化,画好多元参与社区治理的“同心圆”。

《小巷人家》的故事有结局,但邻里话题总在不断讲述新的故事。在哪个年代,邻里温情都不该也不会冷淡。

快评

编辑:张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