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打造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颉亚珍 作者 长治日报记者 徐姗 刘晓荣

2024-11-19 11:47 语音播报

头版

今年9月底,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3年绩效评价结果公布,长治市成为全国两个连续3年获得国家三部委资金绩效A档评价的城市之一,持续引领海绵城市建设。

留住水、利用水,让水与每一个城市细胞紧紧相拥,海绵城市建设让长治这座城市“会呼吸”、有韧性。

统筹推进 全域管控

作为黄河重点生态区燕山—太行山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海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长治地跨海河、黄河两大流域。自2021年申报国家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为做好修山治水兴水大文章,长治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逐步构建起“领导组+海绵办+海绵科+海绵中心”四级管理机制,横向联动、纵向延伸,实施全域管控。

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水清岸绿,风景如画。   张国平摄

2021年9月,长治市在全国率先印发《长治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2021—2023年行动计划》,明确目标、厘清思路。同步组织开展海绵城市、排水防涝等6个专项规划修编,完成初期雨水特性、土壤特性等9项海绵城市课题研究,编制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指南、图集等10项标准规范。

2023年4月,颁布施行了《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建立了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各环节全生命周期管控制度,并全面落实。

抓示范项目 建示范片区

10月19日,李建和家人到小区附近的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散步时,对记者感慨:“公园步道脚感舒适,雨后没有积水,植被绿化布局美观,我们城市建得越来越舒适、越来越漂亮了。”

位于长治主城区西端的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不仅是长治的“城市绿肺”,也是长治建设海绵城市的典范。

“现在下雨天道路基本没有积水,透水砖在下雨天会‘喝水’,雨水花园把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净化进入人工湖,最后用于绿化浇灌,雨水真正被循环利用。”长治市潞州区世纪春天小区居民魏丽,对小区里的“海绵”元素了如指掌。

植草沟有效收集、净化雨水。      长治日报视觉中心供图

近年来,长治市以开展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地上地下相互耦合的海绵城市典型片区。对既有社区,进行海绵化改造;新建住宅小区,则按照海绵城市要求高标准设计和建设,达到海绵建设与景观绿化有机融合。并充分利用街头绿地,建设海绵口袋公园、生态停车场等,推动雨水慢排缓释,实现源头减排效果。同时,持续推进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减少溢流混流污水。

在一个个“海绵细胞”的作用下,整座城市吐纳自如,海绵城市建设从纸上蓝图变成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家住清华街的居民牛长乐高兴地说:“以前道路坑洼不平,一遇大雨就积水,改造后道路更干净,出行环境更好了。”

更加宜居 更有韧性

截至目前,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共实施工程项目102个,总投资42亿元,涉及建筑与社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系、管网及泵站等,开工率达100%。其中完工项目98个、在建项目4个,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投资40.9亿元。

城东,老顶山生态修复后,由曾经的“城市伤疤”变为苍翠的郊野游园;城西,漳泽湖东岸雨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海绵城市集中连片示范效应凸显;中城,通过综合治理河流湖泊,形成了联系老顶山与漳泽湖的生态纽带。

如今的长治,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再生水年利用率达40.9%,城市总透水面积占比达45.3%,管控断面水质100%达标——一座更加宜居、更有韧性的魅力之城正展露新姿。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