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代行宫的来历
2024-11-19 17:4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说北京清代的行宫,就要先说一下北京的行政区划。历史上,北京的行政区划经过多次变化。不同时期,北京的疆域也不同。北京的名称几经变化,古时称燕、幽州,辽代升为南京,金代为中都,元代称大都,明代改为北平府、顺天府、北京,清代称顺天府。名称在变,行政区划更在不断地变。

玉泉山曾为金代行宫 高文瑞摄影

清代北京的面积非常大,简略来说,包括现在除延庆区的北京、河北及天津的部分地区。按清代光绪《顺天府志》统计,北京“东西广四百七十六里,南北袤四百八十六里”,下辖23个州县,有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三河县、昌平州、顺义县、怀柔县、密云县、涿州、霸县、文安县、大城县、蓟州、固安县、东安县、香河县、通州、武清县、宝坻县、宁河县、保定县、房山县、平谷县。细心的人会发现,北京城到哪去了?城区在大兴、宛平县域内,大致以天安门为中心,东属大兴县管辖,西归宛平县治理。大兴县衙在东城的大兴胡同内,宛平县衙在西城的地安门西大街。

北京历史上多有行宫,应该说各个朝代都有。辽代就有,萧太后常在京城北部活动,有许多遗迹。延庆有萧太后城,传说萧太后曾住过此城。昌平新城村有萧太后梳妆台,当地村民认定,萧太后来过此地,诸多活动,定会有驻跸之地。金代的金章宗也多在京城周边出游,留有多处行宫,京西的玉泉山、昌平的驻跸山都有他的驻跸之处。元代的行宫也有很多,如昌平居庸关之南的龙虎台,是元代皇帝“车驾岁幸上都”的驻跸之地。延庆的下花园是元代的“纳钵”之地,即皇家渔猎车驾行幸之所。明代的行宫也不少,沙河的行宫即为明代皇帝谒陵驻跸之地,称为沙河店行宫。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间),洪水暴发,行宫建筑被冲毁,后荒废近一个世纪,残破不堪,最初的行宫已经找不到遗迹了。嘉靖年间(1522—1566年间),在此筑起城池,称为巩华城,直到现今还存有残城。明代林垠曾有《沙河行宫诗》描写当时景象:“宫殿连云起,城楼入汉低。寒鸦如望幸,朝夕自悲啼。”

有皇帝就有行宫,只是规模各不相同。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行宫指“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照此理解,行宫也就或大或小,可长住,亦可小憩。唐代诗人元稹曾作过一首《行宫》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中写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行宫的生活片断。当然,这里描写的行宫是古时洛阳行宫上阳宫,那是宫殿式的行宫。北京历史上的行宫,用途不一,规模建制也有所不同。

皇帝或国事或家事或兴之所至,外出住过的地方不会少。而这些多为砖木结构,时间久远,多无遗迹。清代距今时间相隔较近,行宫尚有残存。

来源:《清代京都的行宫》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