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和田地区博物馆 探寻丝路记忆
2024-11-19 22:2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这件汉代织锦护臂,出土于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长18.5厘米,代表了汉代织锦的最高水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我国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11月18日,记者走进和田和田地区博物馆看到,讲解员阿丽娅正在给游客介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游客正在参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记者 阿卜力克木 摄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由五色锦制作的,五星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五色锦在汉晋时期是最高纺织技术的代表,它是由皇家作坊制作,由东汉皇帝赏赐给当时的精绝王。”地区文旅局副局长、地区博物馆馆长张化杰说。

和田地区博物馆展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记者 阿卜力克木 摄

走进和田地区博物馆历史展厅,一件件散发着古老文明气息的精美文物,似乎诉说着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石器、木器、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玻璃器、角器、毛布、丝绸、棉布等,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质地的文物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最早的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和田地区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记者 阿卜力克木 摄

和田地区博物馆总面积1.35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6160平方米,分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田历史文化陈列展”、和田历史文化展厅、尼雅遗址专题展厅等5个展厅。馆藏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纺织品、纸质文书、彩绘泥塑、钱币等,总数超过2万件(套)。

“想要了解和田的历史文化,首先要来看一看和田地区博物馆。博物馆在展厅设置、布展、讲解等方面比较到位,能够系统、直观地了解和田的历史文化。”浙江游客师恩积说。

和田地区博物馆。记者 阿卜力克木 摄

这些文物不仅见证着和田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力证明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田出土的钱币——“汉佉二体钱”,大约公元1至3世纪在本地流通。是在一枚钱币上出现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组合钱币。圆形无孔,背面书写汉文字,正面印有马或骆驼图案,四周有一圈当时本地使用的文字,是目前已知新疆历史上最早的自制铜币,也是丝绸之路上物资、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物证。

游客在和田地区博物馆参观。记者 阿卜力克木 摄

“当时是用模铸法开始制作五铢钱,但这种‘汉佉二体钱’吸收了中亚的铸币工艺,它是冲压法砸出来的。这种钱是中原文化和中亚文化融合的一种造币技术,说明当时的和田已经纳入中央王朝的管治。”张化杰说。

游客观看和田地区博物馆内的全息影像。记者 阿卜力克木 摄

利用现代技术,和田地区博物馆还采用编年叙事的方式,通过微缩景观、全息影像等方式,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体验。

“我们也做了线上的博物馆,有110件文物的三维和300多件文物的二维影像。数字化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让观众了解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张化杰说。

地区融媒记者 阿卜力克木


作者:

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