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天缩地自天成,
山色湖光画中行。
佛香殿阁排云上,
无双风月属昆明。
颐和园集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是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晚秋的颐和园及周边山岚,“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满目锦绣,充满了诗情画意。10月27日,走读北京一行一路穿花透树,在这座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里面欣赏园林风景、聆听人文故事、思考历史大事、举行公益活动,这次第,怎一个“美”字了得!
【颐和园概说】
颐和园太美也太大,一次活动无法走完,主讲人精心设计了山与水两条线路,一条是环绕万寿山的万寿山线,一条是乘船穿越昆明湖漫步西堤的昆明湖线,本次走读万寿山线,这里不妨精彩回放,欢迎一起“云游”。
三山五园示意图。
皇家园林是古都北京的璀璨明珠,明代在辽金元三代的基础上营建了完整的西苑三海,也就是现在的北海、中海和南海。清朝取代明朝后,来自关外的满清对大自然偏爱有加,不喜欢久居深宫大院紫禁城,也不满足于西苑三海,康乾盛世之时在山清水秀的西北郊大力营造三山五园,这就是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颐和园前身清漪园以及清漪园附近的畅春园、圆明园。
颐和园平面示意图。
颐和园整体布局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山水相依,湖光山色中亭台楼阁、廊榭舫桥、庙堂殿宇等人文建筑与自然山水艺术地融为一体,恢弘大气、壮丽辉煌,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当年乾隆皇帝对烟雨江南情有独钟,精心打造昆明湖,前湖、后山、西堤、一池三山的格局,和杭州西湖神似,但乾隆重在意蕴的借鉴和因地制宜的再创作,使得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景色神似江南又胜似江南,曾御题“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借景、障景、题名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三大造园手法,借景也是颐和园最有气魄的造园手法,远景西山,中景玉峰塔影,近景绿野平畴,如写意水墨画一般,景物由远及近、色彩由淡而浓。所以到了颐和园,不仅要看颐和园本身,还有园外的美景,否则你就亏了。图为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遥看玉泉山玉峰塔。
【颐和园后山】
走读颐和园是从北门北宫门开始,沿着万寿山后山往东转到前山,绕万寿山一周,第一个景点就是如画的苏州街。乾隆特意在清漪园为老母亲修建了这条买卖街,模仿苏州山塘街一河两街的格局,从此,皇太后不出京城也能享受畅游江南的乐趣。
四大部洲,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充满雪域风情。据佛经描述,佛居住娑婆世界须弥山,周围是咸海,海上四方有四个大部洲和八个小部洲,四大部洲建筑正是佛教宇宙世界的现实体现,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过了四大部洲,我们独辟蹊径走后山东路,山路曲折,林木葱茏,幽静自然,充满了“鸟鸣山更幽”的野趣,生机盎然。
万寿山后山东路澹宁堂,乾隆皇帝书斋,得名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康熙六十一年牡丹花开时节,老皇帝康熙第一次看到了12岁孙子弘历,眉清目秀的阳光少年熟练背诵了《爱莲说》,康熙喜不自禁,将畅春园澹宁居书房赐予小弘历,祖孙情深让后来的乾隆皇帝终生难忘,特意在此仿畅春园澹宁居而建澹宁堂。资深美女正在背诵《诫子书》。
【谐趣园 霁清轩】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模仿无锡寄畅园而建,小巧玲珑、小中见大,曲桥、荷池、回廊、亭台,巧夺天工。
谐趣园知鱼桥。《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说这里的鱼很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一段对话,一段哲思,知鱼桥上边走边聊,自是惬意!
谐趣园北还有一座园中之园霁清轩,谐趣园以水取胜,建筑环水布局,霁清轩以山取胜,建筑拥山构造,主体建筑霁清轩之后地势陡然下降,一条小峡谷流水潺潺,四周有什锦窗游廊环绕,当年园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平畴,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颐和园东宫门区】
德和园大戏楼,与紫禁城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此为最大。慈禧太后酷爱看戏,但来这里演出的戏班都心照不宣地遵守一个原则:所有剧目里的太后必定是正面形象。慈禧也很懂戏,是个老戏骨,对演出高标准、严要求,演员唱错一句或者某个地方荒了腔走了板,甚至一个眼神不对,都可能受罚。
仁寿殿,取《论语》“仁者寿”之意,坐西向东,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朝政区的主体建筑。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这里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颐和园有很多慈禧太后题写的匾联,这是仁寿殿内百蝠捧“寿”条幅,约两米高,上有“慈禧皇太后御题之宝”印章,但盖上了老太太的印章,未必就是亲笔题写,常由朝中大臣代笔。李永涛供图。
慈禧太后代同治小皇帝起草的谕旨(复制品),谈不上什么书法,原件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2023年初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图)展出。石海滨摄影。
夕佳楼,取自陶渊明《饮酒》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佳楼确是颐和园内观赏夕阳的最佳场所,但乾隆苦心建造了清漪园,一生都未能品味这醉人的美景,原因为何?您请接着往下看。
乾隆登基之前秀美的北京西北郊已经有了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等园林,登基后大力扩建圆明园,之后他信誓旦旦地表态,再也不耗费钱财修建园林了,但仅仅过了六年,他就自食其言,花大力气修建了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乾隆为何出尔反尔修建清漪园?说来话长,有机会还是听主讲人现场讲解吧。
汉武帝曾在长安仿今云南昆明滇池开凿昆明池,以训练水军与当时的滇国作战,乾隆皇帝有样学样,借口训练水军大力疏浚湖池,名之昆明湖,以示修建此园不是为了自己享乐,也因此乾隆从来不在清漪园过夜。
到了颐和园,慈禧与光绪,这对特殊母子的恩恩怨怨,垂帘听政、戊戌变法、光绪之死,这些还是要讲清楚、说明白。光绪皇帝万万没想到,名义上他主政时重建的颐和园,最终成了他自己的牢笼。当年玉澜堂院落只留大门进出,其他的门都用砖封死,这是囚禁光绪皇帝的玉澜堂西配殿藕香榭,仔细看看,砖门至今仍存。
宜芸馆,光绪孝定皇后的住所。辛亥革命后,眼看大势已去,隆裕太后率六岁的宣统皇帝退位。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隆裕太后与时俱进地以和平的方式移交政权,避免了内战,避免了生灵涂炭,让人钦佩!她去世后,孙中山先生说:“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
乐寿堂,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慈禧晚年很长时间居住在此。
乐寿堂青芝岫,又名败家石,杨淑兰摄影。
这块巨石有孔、有形,似灵芝,乾隆名之为青芝岫,是中国最大的一块园林置石,产自北京房山。好好的一块巨石,而且放在皇家园林,为何称败家石?这必有原因,只是说来话长,只好现场分享了。
乐寿堂的前院门是水木自亲码头,码头上高高的龙灯杆上面有滑轮,慈禧老太太住这里,夜晚就挂起明亮的电灯,颐和园也是北京城除西苑南海仪鸾殿之外第二个用上电灯的地方。
【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属于神来之笔,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像一条蜿蜒的彩带横贯东西,将分布在万寿山前分散的景点连成一气,美不胜收。长廊上绘有14000余幅苏式彩画,西湖风景、人物典故、山水风光、花鸟虫鱼应有尽有,栩栩如生,可谓“人在廊中走,神在画中游”。
再欣赏几幅长廊的美图。
刘孟辰摄影。
【佛香阁】
一路穿花透树,我们走过长廊,来到万寿山前山建筑轴线区,这是山前主要建筑鸟瞰,是颐和园建筑的主体,从湖畔云辉玉宇牌楼起,向北依次为排云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上下连成一气,壮丽辉煌。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体性、标志性建筑,清代是皇家供佛礼佛的阁楼,踞山面湖、巍峨高耸,雄踞万寿山顶部,就像一位王者统摄全园。
当年乾隆皇帝造清漪园时,这里原本建造一座九层高塔,塔建到了八层,乾隆先生突然变卦拆了,改建佛香阁。建塔是他,拆塔也是他,出尔反尔,这是为何?后人有种种猜测,真相可能与园林美学有关,不是短短几行微信文字说得清,现场主讲人会给出答案。
佛香阁的神奇故事说不完道不尽,现在里面供奉的千手观音佛像并不是乾隆或光绪年间的原物,而是1989年从北京一小学的夹壁墙中请来,但这尊大佛像当时头顶上缺了一尊小化佛,美中不足,后来无意中又请来了一尊小化佛,二者竟严丝合缝!小化佛从何而来?故事不断,精彩连连。
这里再分享几张从不同方位拍摄的佛香阁美图。
【英法联军火烧三山五园】
可惜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大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英法联军从此被钉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们学历史很多时候记住了仇恨,却没有分析洋人放火烧园的具体原因,也没有反思这场灾难是否可以避免、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从而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主讲人正在说古道今。吴美贤摄影。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近代中国一路割地赔款,落后的原因千条万条,闭关锁国是重要一条!当下我们一定要支持党和政府扩大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小才子正在宣读。
三山五园被英法联军火烧之后,慈禧老太太后来重建颐和园,那时国力空虚,她老人家找的什么借口?慈禧太后究竟有无动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小孩没娘说来话长,有机会欢迎您现场听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慈禧太后即便动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绝对不会傻乎乎地留下直接证据让自己遗臭万年。
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因朝中无钱,又逢甲午海战,万寿山后山建筑恢复很少,这是英法联军火烧之后的赅春园遗址,只剩柱础地基,令人感慨。
1949年3月,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应邀来京共商国是,曾住万寿山东麓益寿堂,种种原因,柳先生给毛泽东写诗表达归隐之意,毛泽东以诗人对诗人的方式规劝柳亚子:“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风景-历史-文化,这是我们走读北京的一大要义。到了颐和园岂能纯粹赏景、到此一游,不讲这些,主讲人就有愧了。
排云门西侧清华轩内景,清亡后,这里先后住过两个名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租住,日本人曾想拉拢袁到伪政府任职,袁婉拒。1949年后,林彪常来清华轩居住疗养。
颐和园有太多的文人雅事,并非半天时间讲得完,只能是走马观花,众多昆明湖的美景只能下次走读颐和园时再继续游赏昆明湖线吧。江智勇摄影。
文化公益,走读北京,弘扬国学,奉献爱心!人生一世,有能力帮助别人是莫大的幸运。本次活动募集助学金善款1600元,全部用于走读北京助学金,以资助特困中小学生。
走读北京助学金设立于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明德小学、庐江实验中学(初中),每学期视助学金收益情况不定期发放,每名贫困生资助500元,资助贫困学生人数视助学金收益而定,颁发情况参见《走读北京助学金公告》。
截至目前,走读北京文化公益活动共募集助学金善款合计320481元。
本文所用照片多数由参加者和主讲人拍摄,但非完全本次拍摄,部分来自网络,作者未详,如作者发现请留言真实姓名,以便署名,这里一并致谢!文图不完全对应。
本次讲解主要参考资料:
1.《走读北京》 主讲人自著(未出版)
2.《辞海》 集体编写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2009、2020年版
3.《颐和园》《圆明园》《园林》 央视纪录片
4.《圆明园》 记录电影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5.《颐和园志》 集体编写 北京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两个版本
6.《京华通览:颐和园》 翟小菊 北京出版社 2018年版
7.《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 武汉出版社 2012年版
8.《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7年版
9.《国史大纲》 钱穆 商务印书馆 2010年版
10.《中国艺术》 集体编写 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11.《美的历程》 李泽厚 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9年版
12.《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年版
13.《古代文化知识要览》 郭维森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4.《北京魅力》 王东 王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15.其他众多网络学术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