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体温维持在36.5℃~37℃之间,体温的异常升高或降低都可能预示着健康问题。高体温可以激活内脏机能,提高免疫力,而低体温则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
温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温度通过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如新陈代谢、免疫系统等,进而影响健康。通常把35℃以上的生活环境和32℃以上的生产劳动环境作为高温环境。低温环境的范围可以大致界定为18℃以下,而在工作环境中,低温作业环境的标准是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1]。高温可能导致脱水、热应激,而低温则可能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缓,增加心脏负担。当环境温度在18℃-25℃,相对湿度在40%~70%时,人体感觉最舒适。当外界气温比标准气温每升高10℃时,人体对热量的摄取量要减少5%;当外界气温比标准气温下降10℃时,人体对热量的摄取量要增加5%[2]。老人和小孩由于生理特点,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国家标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中提到,老人居所的冬季供暖温度应不低于18℃、不高于28℃。隆冬季节室内最佳温度保持在20℃-21℃为宜。
极端高温和低温气象事件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将会更多,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老人对高温热浪和低温寒潮的敏感性增加。高温和低温均可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产生影响。当暴露于高温时,体温调节中枢可通过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增加汗液分泌,促进人体散热,但同时也会引起机体大量水分和盐分的损失,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内脏血液灌注量减少,从而加重心血管负担。老人、儿童、孕妇、户外工作者、基础疾病患者等人群是受影响最大的群体。老人由于代谢率降低和血管调节功能减弱,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高温下,气温每上升1℃,65岁以上老年人心血管、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3.44%、1.40%和3.60%,工伤事故发生率增加1.4%[3]。低温环境中,人体组织代谢加强,氧气需求量增加,导致血管收缩,显著增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冬季日平均气温每下降1℃,65岁以上人群的死亡比率增加1.5%[4-5]。
小孩的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小孩在高温可引发中暑,甚至出现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的重症中暑表现,高温所导致的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也会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并导致烦躁不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在低温环境下则容易感冒和引发呼吸道疾病[6]。
不同温度下,应该如何温度避免带来的伤害
1.高温天气下的保护措施:
(1)保持家中凉爽,天黑后打开窗户利用夜间空气降温,白天关闭窗户并用窗帘或百叶窗遮蔽以阻挡阳光直射。适当使用空调或风扇来帮助降温(22℃-25℃为宜),但同时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以免引起感冒。
(2)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通常是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外出和剧烈运动。阳光下的体感温度可能会高出10℃-15℃,因此,外出活动尽量待在阴凉处。
(3)穿着轻便和宽松的衣物和床单,冲凉或泡凉水澡,用湿布、喷雾或湿的轻薄衣物湿润皮肤。
(4)及时补充水分,每小时至少1杯水,每天至少2-3升。
(5)老人和儿童不要独自游泳,注意溺水风险。
(6)饮食应尽量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并保证充足的睡眠。
(7)随时了解官方高温预警,做好防范措施。
2.低温天气下的保护措施:
(1)室内保暖:使用适当的取暖设备,并确保住所的保温性能(20℃-21℃为宜)。
(2)穿着多层衣物,以便于根据室内外温差调整。外层应防风防水,内层应吸湿排汗,中间层提供保暖。室内衣着应选择柔软、保暖的家居服,材质柔软、吸湿性好的纯棉或亚麻材质的衣物出门时应穿上厚实、保暖的外套,如羽绒服、羊毛大衣或者棉质外套,并确保外套尺寸合适,不要过于紧身,以便保留空气层增加保暖效果。
(3)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尤其是风大的时候。
(4)即使在冬天,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同时选择温热的饮食以帮助身体保持温暖。
(5)营养饮食也是保持老年人温暖的重要因素,冬季适宜食用一些温热性食物,根据个人体质适量摄入羊肉、牛肉、鸡肉、生姜、大蒜、大枣、桂圆、核桃、栗子、韭菜、南瓜、胡萝卜、山药以及红茶和黑茶等,这些食物不仅能提供热量,提高体温,还能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
极端温度变化
1. 适应变化:在温度变化较大时,给身体足够的时间适应新的温度环境。
2. 健康监测:对于老年人、儿童和有慢性疾病的人,应特别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
3. 遵循指南:关注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和健康指南,遵循相关建议。
4. 紧急准备:准备一个应急包,包括必要的药物、食物和水,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5. 定期与朋友圈中的脆弱人群(尤其是65岁以上的人,以及患有心脏、肺或肾脏疾病的人、残疾人和独居者)联系。
温度管理涉及到我们的健康、舒适和生活质量。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现代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我们周围的温度,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委员会《环境科学》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 环境科学[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2]Hajat S,Kovats RS,Lachowycz K.Heat-related and cold-related deaths in England and Wales:who is at risk?[J].Occup Environ Med,2007,64:93-100.
[3]刘学恩,李群娜,赵宗群.气温及冷空气对武汉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8):948-950.
[4]Eurowinter Group.Cold exposure and winter mortality from ischaemic heart disease,cerebrovascular disease,respiratory disease,and all causes in warm and cold regions of Europe[J].Lancet,1997,349:1341-1346.
[5]Luo B, Zhang S, Ma S. Effects of different cold-air exposure intensities on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healthy and hypertensive rats. Int J Biometeorol. 2014;58(2):185-194.
[6]Noelke C, McGovern M, Corsi DJ, et al. Increasing ambient temperature reduces emotional well-being. Environ Res. 2016;151: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