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破除信息茧房,平台要换个“算法”
北京晚报 | 实习记者 李霞

2024-11-25 16:51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大数据时代,在算法的投喂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平台以“自我偏好”的丝网,包裹、封闭在信息茧房中。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提升推送内容多样性丰富性,严禁推送高度同质化内容诱导用户沉迷等,力图为用户“破茧”。

依据数据对用户“精准画像”,成为各大平台的共同“算法”。打开购物网站,用户“常买好货”已经贴心地出现在推荐页;进入短视频平台,蹦出的一条条视频往往符合你的喜好……互联网时代,信息如洪流般涌来,是算法帮助用户大浪淘沙、过滤冗余内容。然而,过于依赖算法投其所好,在导致用户自我封闭的同时,平台最终也将作茧自缚。

社交媒体上,家长时不时就能收到提醒,正确育儿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女生刚过20岁就被“抗衰老攻略”轰炸,加重了不必要的焦虑。视频平台上,年轻人刷到的往往是“窒息式父母”,老人看到的常常是“子女不孝”;追星族看到的只有偶像消息,二次元关注的全是动漫内容,不同群体、代际间竖起信息高墙,以致彼此沟通不畅。某地的意外事件、离谱的养生视频、劲爆的小道消息,官方明明已经辟谣,但偏听的人总是看不见,导致谣言“春风吹又生”。公共空间内,大家争议公共议题,却很少能接收全面的信息,往往走向自说自话甚至演化为不理性的互喷和站队。

信息茧房看似是一切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背后实则是平台机关算尽的功利思维。“新黄色新闻”“标题党”“秦朗丢作业本”类消息,无比真实地反映部分自媒体炒热点、博眼球、追流量的欲望。用户只要有一次好奇点入,算法就会迅速捕捉,将此类信息视作用户的兴趣偏好,无节制地推送。平台为争夺注意力、让用户更上瘾,根本不管劣质的信息会不会渲染对立情绪、造成信息窄化、滋生谣言温床。恰恰相反,平台乐见信息茧房取悦、迎合用户,甚至最终塑造用户。算法本身或许并无原罪,但“技术中立”背后隐藏的“流量至上”逻辑,不仅值得警惕,更需要破解。

好的产品洞悉人性,但不该完全建立在对人性弱点与欲望的利用之上。平台聚集大量用户和信息,就应该承担起公共责任,缝合社会,而不是扩大分歧。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通知,在深入整治信息茧房、诱导沉迷等问题外,明确指出平台不得强制要求用户选择兴趣和标签、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记入用户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不得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用于内容推送,规范设置“不感兴趣”等负反馈功能。规定既是要求算法为用户破信息之茧,也是要求平台为自身破“唯利是图”之茧。一味取悦用户,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平台不向善又怎有向上空间?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破除信息茧房,平台首先不能把算法当“算计”,用户也要勇于驶出信息“舒适区”,走出已有知识的一亩三分地。每个用户不偏听一家之言,主动搜寻而不是坐等投喂,做思想的巨人而不是算法的奴隶,围绕身边的信息茧房,自然土崩瓦解。

算法当然可以用来赚钱,但如果丢了“为谁算”的方向盘,自然不得“怎么算”的正法,平台算力越强,越容易跑偏。


编辑:李霞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