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11:45
“8个瑞士卷怎么分?”前些天,关于如何分配一盒点心的事,莫名其妙占据了话题中心。点开各大平台热搜,有人借此对家人发起“灵魂拷问”,有人一通解读化身“情感大师”,眼看大伙儿是操碎了心。
一盒点心能测出幸福指数?多吃两口就代表家庭地位?此事真假尚难分辨,其中逻辑倒是“病得不轻”。可偏偏就是这样无聊透顶的话题,总能掀起一轮轮口水官司。孕妇买了箱车厘子、小学生在国外丢作业、夫妻为半个榴莲闹离婚……分明是鸡零狗碎的琐事或干脆就是造谣恶搞,也能在网络发酵中无限放大,随之被赋予乱七八糟牵强附会的意涵。围观者或是代入自身猛钻牛角尖,或是借题发挥输出“小作文”,更有甚者为此影响了自己的现实生活。
“这也能上热搜?”想必很多人上网时都曾有过如是疑问。从明星的婚恋八卦,到网红的卖惨炫富,动不动就爆了沸了。眼下,家长里短的视频、没头没尾的截屏,只要能戳中情绪痒点痛点,也能翻来覆去炒上几天。这里头不排除有“无心插柳”的热度,但有意制造焦点的恐怕更多。这些人深谙大众心理,更擅长煽动情绪、放大焦虑。当某一话题快速走红时,各路营销号、自媒体也一哄而上,形成霸屏之势。
这正是,看热闹的不嫌事大,蹭热度的生怕火小。谁都能来东拼西凑“二创”一番、激化矛盾。而本该把握议题设置、把控内容质量的平台,反而为过激情绪提供出口。这家有了词条,那家赶紧抓取,你来我往间好似形成了某种全民讨论,某种仿真舆论生态也就这么被构建了起来。
如果说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见广场,那么热搜更像是广场中间醒目的风向标。“玩梗而已,何必当真?”有人认为刷一刷、吵两句也就过去了,但果真如此吗?且看每次鸡飞狗跳后都得去调查澄清,各方抬杠互喷后搅得舆论场沸沸扬扬,这无疑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对公众情感的消耗。特别是在今天的传播生态下,热搜是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上热搜更似乎成了爆款内容的标配。当商业逻辑随时左右议题设置,流量陷阱不断吸附信息生产,那些真正与生活相关的治理议题怎能受到关注?
鲁迅先生说过,“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这个道理放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同样适配——把注意力当一门生意,不停地贩卖情绪、掠夺思考,坑的人只怕更多了。多给热搜去去水分,少些毫无意义的“为炒而炒”“为蹭而蹭”,才能避免一地鸡毛、招人烦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