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2024-11-26 17:15 语音播报

热点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称为“中国天眼”(FAST),投入运行以来,每年平均的观测时长超过5000小时。截至今年11月,它已发现脉冲星超过1000颗。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介绍这座大国重器的运行情况。

作为世界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2016年落成启用,2020年正式开放运行。运行4年以来,科研团队已在脉冲星、快速射电暴、中性氢、纳赫兹引力波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的原创性成果。“目前‘中国天眼’每年的观测时长都超过5000小时,其中大约有一半的观测时长用于漂移扫描巡天、快速射电暴、银道面脉冲星巡天等优先和重大项目。”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炜玮介绍,“中国天眼”发现的超千颗脉冲星,已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其中包括大量的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丰富了脉冲星的种类和数量。

“每秒旋转次数可超过700次,核心密度大于原子核密度,表面磁场大约相当于人类所能产生最高磁场的100万倍……在这种极其特殊的条件下,脉冲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宇宙极端物理实验室。”朱炜玮表示,脉冲星是超大质量恒星死亡后坍缩形成的致密天体,虽然直径为地球的几百分之一,但体重比太阳还重。更重要的是,它会稳定旋转并发出精确的脉冲,是宇宙中最精准的钟。对它的观测可以检验广义相对论、探测低频引力波等,为脉冲星物理、测时等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目前,有大量科研团队正在利用“中国天眼”的探测数据开展工作。其中,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团队聚焦浩瀚银河的“腰带”——银盘区域,开展银道面脉冲星快照巡天。这里的脉冲星较为集聚,更便于观测。“测量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干扰信号,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韩金林表示,团队搭建了全套的数据处理平台,并完成了软件的多轮升级,实现世界范围内最灵敏的脉冲星系统性搜寻。新发现的1000余颗脉冲星中,超过70%都来自该团队,其中包括了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等“明星”。

现在,“中国天眼”还面向国内外各科研单位征集自由观测项目申请,大约40%的观测时长可用于自由观测项目研究。近年来,自由观测项目申请数量稳步上升,2024年共收到310份申请,获批观测时间约占总申请观测时间的五分之一。国家天文台台长刘继峰表示,后续,科研团队还将继续深挖“中国天眼”的科学潜力,围绕脉冲星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