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7 16:3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市民群众积极投身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首都文明办持续深入推进“V蓝北京”主题宣传活动,涌现出一批热心环保公益事业、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环保公益组织和个人。为宣传推广绿色生活先进典型事迹,引领带动更多市民积极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本刊将陆续推出2023年评选出的50个典型事迹。本期为您介绍的“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生活)好市民”,是来自朝阳区的邹毅。
从2013年年初开始,无论阴晴雨雪,北京市民邹毅每天都会用手机给天空拍个照。近12年,4200多天,250多万张照片,见证了北京的天空逐渐成为“常态蓝”的转变。
“坚持十余年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景别下记录同一个题材,况且这个题材又是国家的、民生的、当下的、生态环境的大事之一,把这些切片用时间维度串起来,便是记录了一个时代,一段社会发展的文明与历史。”邹毅说。
第一张照片拍摄于2013年的1月,那个时候,北京发生了空气污染。邹毅记录下了那一段天气,从那天起,他将每天拍摄的照片在微博和朋友圈分享。“我当时这样做,只是为了和大家一起搞清楚这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如何治理。”邹毅说。
邹毅的记录没有停下,一拍就是十余年。他一般按照日出时间来安排每天的拍摄,夏天的时候,大约6:30出门,冬天的时候7:30出门,这样比对也比较直观。除了发在微信朋友圈还有微博,邹毅还要把照片制成月报、年报。有时候,邹毅出差了,他就让家人拍完以后发给他,“这个不能停下来,不然就太可惜了。”
“从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之后的几年,国家、全社会都在为此付出努力。所以这一年一年的坚持,这一年一年的努力,是我做这件事的动力。”邹毅回忆道。
改变,发生在2018年。这一年,邹毅的照片里,蓝色成了主色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多个城市全力以赴治理大气污染,在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等领域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2018年,北京‘蓝天’含金量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呈现‘优增劣减’特征,你会看到一天比一天好。”数据也能印证邹毅的判断:2017年北京市PM 2.5年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完成国务院“大气十条”目标,较2013年下降35.6%;2021年,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PM 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联合国把北京空气质量的巨大转变赞誉为“北京奇迹”。
“其实,蓝天不是拍出来,而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邹毅笑着说。拍照之余,邹毅也身体力行,成了环保达人。从2014年开始,邹毅几乎不开车了,出去只要在四环以里都坐地铁。他还发起了一个到长城上捡垃圾的活动,每周六志愿者去捡拾易拉罐、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垃圾。
邹毅还在继续坚持拍蓝天。“十余年间,我拍到了北京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发展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实现美丽中国指日可待,中国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邹毅相信,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