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灿烂|韩雨晴:怀热爱自然之心,讲师大生物故事
2024-11-27 17:2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韩雨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社社长,带领社团获评2022—2023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十佳社团”一等奖,并获评2022—2023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十佳社长”。在校期间,获评两次京师一等奖学金,带队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一等奖、第十届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竞赛一等奖。同时,作为校标本馆志愿讲解队成员和百花山科普志愿者,广泛开展科普志愿实践。


刚进入大学时,韩雨晴就被生命科学学院的主要学生社团之一——生物学社所吸引。三年来,韩雨晴从跟随师兄师姐们学习的社团成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十佳社长”,生物学社“发现生物之美,唤起生命之爱”的理念也深深融入了她的成长历程。



从书本到自然

回顾韩雨晴走上生命科学专业这条道路的契机,她谈到,一是因为中学时就对生物感兴趣,二是在校招时了解到,生命科学是一门非常精妙的基础学科,不论是通过专业技能惠及民生,还是继续深造学习更偏应用的学科,在未来都大有可为。因此,在选择专业时,韩雨晴便决心投身这个实用而实际的学科,也顺理成章地加入了生物学社。


韩雨晴仍记得大一时,社团每周会组织开展物候观测活动,在师兄师姐的带领下进行校内植物的物候观测。春看新叶吐露、百花竞开,秋观叶色转变、果实成熟,课本上单薄的描述在物候观测中鲜活起来,韩雨晴发现课本里的知识点不再是枯燥的概念,而是如此真实地生长在我们身边。“如果没有物候观测,我可能不会特别注意到我们学校里的各种植物都是些什么,它们在什么时候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知识照进现实的喜悦,让韩雨晴激动不已。


韩雨晴坦言,虽然专业课也有不少户外考察活动,但课内的活动往往要按照严格设定的程序,而社团活动更多是一个自主自发的过程。“看的过程当中也会更有新鲜感,我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跟我的预设是一样的,会有更多惊喜和探索的乐趣。”譬如韩雨晴和生物学社的朋友们在学校的生物园中开辟了一个小水坑,并在附近架设了红外相机来记录光顾过这个水坑的小动物。韩雨晴发现查看红外相机的记录就和开盲盒一样,不知道下一个蹦出来的会是什么小动物,也许是很常见的喜鹊,也可能是北师大的稀客——小蝗莺,他们在北师大第一次发现小蝗莺的踪迹就是在这里。

图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小蝗莺。

点击图片,查看北师大校园中的野生动物有哪些隐秘生活?

观鸟爱好者们一起查看红外相机回放


此外,通过实践体验专业知识的例子,在韩雨晴的经历中比比皆是。在一次拍摄素材的过程中,韩雨晴和同伴们观察了一种渐变态昆虫斑衣蜡蝉,关注它在各个发育阶段的外形特征和取食偏好。看到不认识的水果,大家也会开始研究这是什么属的植物,它的果序是什么。韩雨晴提到生活中的有趣一幕——“生科人一起吃饭,挑起一块鸡就开始分辨这是哪块骨头了,我们吃饭真的会这样。”

苏轼有云,“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而令韩雨晴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观测路线的终点,偶然邂逅鹅掌绽放的盛景——明黄色的花朵绽开,比玉兰花还大,鲜亮的花朵看在眼里,心里也跟着亮堂起来。“在未来,能有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成为了韩雨晴的心愿。



讲好师大的生物故事

北师大生物学社的前身是郑光美院士与李仲来教授创立的“观鸟社”,观鸟可以说是构成生物学社的基因。韩雨晴也在社团中学习了如何观鸟,体会观鸟带来的乐趣。


韩雨晴刚加入社团的时候,就接到为校园常见鸟类写科普文章的任务。彼时的她对鸟类的了解少之又少,“我甚至都不知道喜鹊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只好借鉴现有的生物图鉴资料硬着头皮写。回看当时没有实地观测基础写出来的文章,韩雨晴觉得有些幼稚。然而,正是这次尝试为她打开了观鸟和科普写作的一扇门。韩雨晴经过社团科普写作的历练,如今也成为指导师弟师妹们进行科普写作的中坚力量,一开始只是新人参与者的韩雨晴也带领生物学社顺利完成“校园鸟类图谱”系列推送。


成为社团骨干后,韩雨晴开始思考社团的定位与职责——如何让更多同学们感受到校园中的生物多样性?如何提高内容输出的质量与效率?韩雨晴希望讲更多关于我们身边的生物朋友的故事。于是,韩雨晴组织了关于鸟类的科普讲座,以讲述鸟类故事的方式,引领大家认识到我们校园内栖息着非常多种类的鸟儿。进而探讨了这些鸟类如何利用校园丰富的生态环境来维持它们的生活,思考在现代城市环境中,我们应当如何更恰当地看待和处理人与鸟类之间的关系。如今,这样的科普讲座已经升级为科普微课,不仅保留了原先的理论讲解部分,还新增了带领同学们实地观鸟的实践环节,极大地提升了同学们的参与兴趣,活动效果也更为显著。这也成了生物学社的品牌活动。

韩雨晴作为主讲人在“鸟类科普讲座”中分享观鸟知识

韩雨晴希望生物学社能够为热爱生物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彼此分享、交流与成长的平台,这一理念指引着韩雨晴的社团工作思路。对于韩雨晴来说,社团的工作理念应该是像树根一样,社团组织则是把各个部分串起来的树干,骨干培养、文化建设、活动举办就是树叶和开出来的花。

韩雨晴在“十佳社长”竞选答辩时的PPT

韩雨晴认为,生物学社多样化的活动能为成员们,尤其是有志于科普领域的同学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尽管网络上已不乏优秀的生物科普博主,但作为学生社团,生物学社的优势在于其贴近校园生活、聚焦细微之处的科普内容。


经过社团的历练,韩雨晴对科普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总结了四个要领:一是专业知识能力是科普输出的基石。如果自己对某一知识都不甚了解或者无法阐述清楚,自然也难以向他人讲明白。二是注重科普方式方法上的选择。例如在撰写推送文章时,行文的逻辑条理,以及对科普对象接受能力的精准把握,都需要写作者的细致考量。三是要根据不同的活动场合灵活调整。结合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譬如组织外场活动、写推送文章、办活动讲座,三者讲述的内容可能就有所不同。四是不仅要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科普受众特点的了解,甚至还需要提升美工设计等方面的技能。这些都可能对最终科普作品的呈现效果产生影响。


在韩雨晴看来,生物学社的特点是能够以更亲和、更低门槛的方式,讲述师大的生物故事,让师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即使是对生物学不甚了解的人,也能从中发现乐趣,感受到周围自然界与我们的紧密联系。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在社团工作中,韩雨晴体会到了强烈的专业认同感,也收获了满满的正反馈。“社团工作本身虽然累,但确实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会遇到很多很好的人,相互促进,相互鼓励。”


韩雨晴想起组建校标本馆讲解队时,当时才大一的师妹黄煜娟,讲解能力出色而富有激情,让韩雨晴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如今师妹接任标本馆志愿讲解队的负责人和生物学社社长,工作十分出色。还有一些同学虽然不是生物专业的,但是对于专业知识的热情,一点都不比本专业同学差,这让韩雨晴特别佩服。每次看到参与的同学对活动充满期待,展现出极高的热情,韩雨晴更坚定自己必须全力以赴,以“200%的精力”去组织各项活动,确保在自己的环节不出现任何纰漏,能够让大家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光彩。


收到活动参与者的认可是让韩雨晴最高兴的事。尤其在“一亩方园”活动中,各个学院的同学们来体验植物的种植和日常照料,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很多同学反馈自己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还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疗愈。

参加“一亩方园”活动同学的总结反馈

经过长期的努力,生物学社也获得了来自学校和学院层面的鼓励和支持,这让韩雨晴感到十分开心和自豪。“生科院充分肯定了生物学社在学院整体科普工作规划中承担的独特角色。有学院的统筹,我们可以配合着大框架去做一些事情,可以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我们的力量。”韩雨晴特别感恩生科院学工办的老师们对活动举办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还有学院老师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把关和指导。


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历练,如今,韩雨晴对自然抱以更强烈的探索兴趣和崇敬之情。自然界能够孕育出如此丰富多样的生物,各自拥有独特的形态、习性以及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智慧方式。这种既神奇又有趣的多样性令韩雨晴深深着迷。而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认知,在审视改造自然的行为时,心中充满了更多的敬畏。韩雨晴意识到,每一个行动,哪怕是微小的改变,都可能成为蝴蝶效应中的一环,其影响可能远远超出行为本身。因此,我们对环境施加影响时不仅需要考虑到直接影响,还必须深思熟虑它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这些关联如何共同作用于我们所处的环境。

韩雨晴希望,生物学社创办的各项活动不仅能让同学们体会到生物之美,也能帮助大家更加科学地认识我们身边这些和我们共处于同一环境的生物们,更好地对待我们的环境。“只要能在人们心中种下这颗亲近自然的种子,我们的努力便有意义。”


北师大校园里,优秀的年轻学子,凭着理想、凭着信念、凭着热爱、凭着执着,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让平凡的生活如星辉熠熠闪亮。凡星灿烂,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采访了2023年度宝钢奖学金、十佳大学生、自强之星、十佳志愿者、阳光体育之星等获奖同学,讲述身边榜样的故事。




-bnuweixin-


采访、撰稿:黄欣玥

排版:宋紫怡

责任编辑:姜思宇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