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17:27
上一期我们了解了天安门广场是如何从皇宫禁地到垃圾成山再到人民广场的。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西长安街南侧,也有一座宏伟建筑,其规模之大,用时之短,在世界建筑史上,旷古烁今,位居“十大建筑”之首,那就是人民大会堂。2016年9月29日,人民大会堂入选了“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长安街》通过一个个数据统计,体现了人民大会堂从无到有的建设速度。通过一个个感人的瞬间和故事,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以及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力量!
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长安街:四维解码“神州第一街”》,让您了解长安街两侧建筑的历史,可知晓中国如何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长安街:四维解码“神州第一街”》
全书共八章:名动天下的长安街、纵贯时空的长安街、见证盛事的长安街、人民的长安街、开放的长安街、立体的长安街、厚重的长安街、生态的长安街。书稿中配备了大量的照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全面地介绍了长安街的历史、文化、经济、建筑、生态等各个方面。
本书由长安街知事编著,单霁翔作序,舒乃仁题字,集结北京日报社图库70余年典藏照片。内置北京市测绘院编制的长安街高清地图,细节丰富、惊喜多多,就是放在书架上,也是“颜值担当”。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书写长安街,梳理有关长安街的文化知识和历史故事,不仅是在回望过去,更是在展望未来——“神州第一街”和一栋栋沿街建筑,释放的历史与现实信息,昭示着我们在新时代如何砥砺前行。
精彩导读 先睹为快
建筑史奇迹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决议,提出用一年的时间,在北京建造一批具有时代纪念意义的大型公共建筑,以此庆祝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庆典。人民大会堂位列首位。
纵观世界建筑史,一座大型的场馆会堂,其建设周期往往很长: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用了7年、日内瓦万国宫用了8年、英国议会大厦用了22年、美国议会大厦则用了26年,比“十大建筑”只晚一年开工的悉尼歌剧院则用了整整14年。距1959年国庆节只剩下不到13个月,人民大会堂如何顺利建成为国庆献礼?
由于时间紧迫,决定采取非常规的“三边”的建设方式,即“边设计、边施工、边备料”,除材料、机械要立即准备外,设计工作更是关键,决定召开设计人员动员大会,发动大家献计献策,以尽早提出设计方案。
一轮又一轮的设计,不断变化,第一轮提出只做一个万人大礼堂,第二轮加入了可供5000人进餐的大宴会厅,第三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也加入进来……“17万平方米”—超过了故宫全部建筑面积的总和。
万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最核心,也是设计最为精彩的部分。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礼堂,能够容纳1万人同时开会。设计理念是“满天星斗、水天一色”。
万人大礼堂为椭圆形整体,净高设置成33米,在气势恢宏的同时又体现出“平易近人”。顶棚中央是构思独特的五星红灯,红灯周围用镏金制作了70道光芒线,周围是40盏葵花形状花灯,外面还有500盏满天星灯,体现各族人民对党如葵花向阳般的感情,三圈水波纹式暗灯槽呈现大海后浪推前浪的效果,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1958年10月28日,人民大会堂正式破土动工。开工伊始,拆迁工程量巨大,但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为了配合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当时生活在周围的居民,都心甘情愿地搬离了住所。据统计,仅人民大会堂一项工程就需拆迁机关单位67处、迁移居民684户、拆除房屋2170间。
全国各地积极支援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派来7700多名优秀建筑工人参加建设。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部长将军,下到普通干部、士兵、学生以及广大北京市民,无不以参加义务劳动为荣,各地群众纷纷支援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大家都想为人民大会堂建设铲一锹土,出一份力。
据统计,参加人民大会堂建设的人员共计30万人,工程进入高潮期时,工地有 40个施工单位、近14000人在工作,来自23个省市的200多家工厂,为大会堂生产大批设备和所需建筑材料,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创下了建筑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除了来自人民的力量,还有来自人民的智慧。人民大会堂最大难关是技术问题,万人大礼堂的顶棚,高33米,相当于10层楼高,顶棚高度之高、跨度之大,且不能有一根立柱,堪称史无前例。
由特殊钢材制作的钢梁的吊装成了最大的难题,当时的技术和器具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前三次吊装都以失败告终,第四次吊装采用的是土方法,终于成功。而整个工程的顺利完工,也始终得益于一线工人的智慧。
1959年9月,庄严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外景。图源:北京日报
这座大型建筑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从建筑设计、艺术风格、工艺水平到建设施工等各个方面,都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成为首都北京的地标性建筑。
人民大会堂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十大建筑”之首,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建设成就,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风貌。
人民是主人
人民大会堂作为国家的政治殿堂,是全国人民的礼堂、国家形象的象征。人民大会堂设置了34个地方会议厅,其中包括台湾厅、香港厅、澳门厅。在这里34个省级行政单位都能找到代表自己的会议厅。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各省代表团也多会选在人民大会堂本省厅举行全体会议。
人民大会堂从设计到完工,中央领导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强调“人民是主人”的设计理念。在波澜壮阔的共和国发展史上,发挥着特有的政治功能和文化价值。作为天安门广场整体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治象征。
“人民是主人”是人民大会堂承载的核心理念,它既是我们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象征,也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象征。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大会堂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政治殿堂。在这里,红色旗帜高高飘扬,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处理大政国事、接待外宾的地方。
如今每年全国两会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他们肩负人民重托,把人民的心声带到会上,汇民声、聚民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这里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鲜活实践场,切实体现了我们的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914年,这座明清皇家庙坛——社稷坛被辟为北京第一座城市公园,从此拉开了近现代公园建设的序幕。这是一座充满传奇意味的公园,它只有23.8公顷,与紫禁城一墙之隔,2024年是北京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的第110年。
下一期,小编将为您带来《长安街》一书与中山公园的不解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