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护国观音寺变身大栅栏历史文化数字展览馆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骜 方非

2024-11-28 20:30 语音播报

城事

华灯初上,西城区大栅栏片区的护国观音寺内,一片光影闪烁,映照朱户生辉,殿宇焕彩。11月28日晚,“数字京韵•智绘大栅栏•古建焕新”大栅栏历史文化数字展在此开幕。这里也有了新身份——大栅栏历史文化数字展览馆。

11月28日,“数字京韵·智绘大栅栏·古建焕新”大栅栏历史文化数字展览馆开馆仪式于大栅栏樱桃斜街8号护国观音寺举行。

初冬的北京虽冷,护国观音寺内却十分热闹。人们跟随着光影,在院内殿宇间穿梭。一个个敞开的门内,是不同的主题展厅,汇成大栅栏历史文化数字展。

程长庚、谭鑫培、刘赶三……在“梨园春秋•戏韵流芳”展厅中,大名鼎鼎的“同光十三绝”画像位于正中,在光影的映衬下十分鲜艳。抬头四望,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等伶界翘楚纷纷在列。与一般照片不同的是,这些照片都经过了重新上色,并搭配了光影效果。

“通过数字化手段的修复,让参观者看到一个动态的、多彩的展览,让大栅栏的古韵兼具现代化。”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用重要“笔墨”展现大栅栏地区与国粹京剧的渊源,馆内还开设了“大栅栏老字号风物特展”“古都商脉•兴盛历程展”“大栅栏表情•贾勇摄影展”“软陶艺术展”和夜游项目“天宫开物”特展等诸多不同主题、特色的展览。

“大栅栏地区文化多元,底蕴深厚,希望每一位到这里的朋友,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观展后,能够走进大栅栏,感受一下步行街和胡同的味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护国观音寺有了新身份,和西城区一直在推进的文物“活化”利用分不开。护国观音寺始建于明代中晚期,清乾隆甲申年(1764)敕建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成为居民杂院。其历经数百年,见证了大栅栏的繁华与变迁。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西城区委、区政府于2008年启动了大栅栏西街改造工程,并于2013年正式启动护国观音寺的保护性修缮工作。2018年8月,护国观音寺文物修缮工程启动。2023年,宣房大厚公司取得西城区第二批文物活化利用项目中护国观音寺的运营权。

开馆当天,这座融文化传承、创新技术和艺术展陈为一体的综合性展览空间也正式成为“西城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未来,西城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思维,推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