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1 17:19
提起博士生导师,可能很多人会想到一些业界大牛,他们即便不是资历丰厚的老教授,也往往是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然而,最近有位颇受关注的博导年仅27岁。据报道,1997年出生的张林峰,今年6月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现已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要培养国民教育的顶端人才,责任重大,刚刚毕业的27岁博士生为何能任此职?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博导的主职是给博士生引路,与职称高低关系不甚密切,主要是看其能否对博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也就是说,科研能力是其中一大考量。
博士刚毕业就能当博导,既是上海交通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体现,也是张林峰科研实力的体现。据报道,张林峰以主要作者身份在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二十余篇论文;在2019年提出自蒸馏算法,首次证明了知识蒸馏中的教师模型并非必需,推动了无教师知识蒸馏领域的发展……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介绍称,张林峰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中基础研究的发展。基础研究算得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石,其重要性、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份成绩单,不仅是张林峰走向博导的通行证,更是其挑起科研大梁的实证。
在科研领域,挑大梁的“张林峰”并不罕见。2019年,28岁的李琳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导,当时她已在顶级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相关科研获 “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称号;2021年,年仅25岁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冯磊任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导岗位,他的研究成果在弱监督学习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此外,在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中国“天眼”等大工程中,不少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这些年轻人用实力证明,他们完全可以接得住、挑得起科技创新的担子。
科技创新,需要更多年轻人挑大梁。所谓创新,既需要立足于当下,又要能创造性革新和发展。年轻人往往更关注前沿科研领域、有新颖的思路和观点,具备创新潜力。比如张林峰的研究方向是高效的人工智能,内容包括大模型、图像视频生成模型人工智能数据集的压缩与加速等,正是创新型青年人才聚集的科研领域。科技创新的接力棒总要交到年轻人手上,让年轻人挑大梁,就是在为未来蓄力,让他们承担更多“从0到1”的攻坚任务。
“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科研单位和高校有必要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主动搭梯子、铺路子,给年轻人搭建更多当主角的舞台。
期待看到更多科研单位浇灌良才,让更多“张林峰”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