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天鬲地》:用考古故事讲好人生选择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02 09:32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日前,由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倾力打造的,讲述考古工作者发掘西周燕都遗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话剧《鼎天鬲地》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上演。该剧以2020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燕都遗址的重大发现为故事背景,通过立体生动的人物角色,感人动情的故事情节,将考古发掘团队背后的点点滴滴呈现在观众面前。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供图

“当时,我在看到‘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燕都遗址又有重大发现’这条新闻时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正因此,我才下定决心要创排一部舞台剧来体现这后面的故事。令人激动的是,因为这个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令人感动的是,我在新闻报道中发现,这个考古发掘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他们不畏辛苦,深度参与到考古发掘工作的各个方面。”话剧《鼎天鬲地》导演、北戏院长吴蕾认为,北戏创排这样一部剧是非常合适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话剧《鼎天鬲地》能够集中体现北戏以戏立德、以剧育人,以原创典型戏剧作品展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及始终坚持培养实践应用技能型人才,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手抓”的育人特色。这种特色教育不仅为北戏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戏剧表演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话剧《鼎天鬲地》的创排,更是体现了北戏师生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探索,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实践。“话剧《鼎天鬲地》也是学院加强主旋律作品创作,推动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生动实践。这部剧的主创、主演团队都是北戏的学生,因此,在创排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北京城的历史,为其今后更好地讲好北京故事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创排这部剧可以帮助学生们从该剧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考古发掘团队所体现的工匠精神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明晰自身作为未来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转化为今后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演艺之都建设的动力。”

话剧《鼎天鬲地》演出后,许多参加该剧创排的学生表示将对自身职业进行规划,要学习考古人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的精神。其中,剧中扮演夏志远的北戏学生韩青松表示,自己愿意付出一生,从事平凡但有意义的工作。在剧中扮演常钰的北戏学生宋敬怡也表示,剧中夏青桐的舍小我而利公,行大道而忘我的品质非常值得她们这样的青年学子学习,这对于她们走好走稳今后的职场之路非常有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并不只是将聚光灯投射在了工作场景,更多的是通过勾勒出当下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场景和当代北京人有血有肉的精神风貌,将更为生动、真实的考古工作者形象以及考古发掘的幕后故事展现给了广大观众。不仅如此,《鼎天鬲地》还以话剧独特的艺术手段将对当时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融入其中,增加了该剧的矛盾冲突,进而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据介绍,为了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考古人的生活,为剧本增添很多鲜活的细节,以话剧《鼎天鬲地》编剧、北戏戏剧影视表演系教师方雨舒为代表的主创团队除了阅读大量考古类专业书籍外,还多次前往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遗址考古队驻地采风,更是在采风期间,与考古队员们一起工作,进行访谈。

剧中主角夏青桐是位继承父亲遗志的考古“二代”,其在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烙印探寻之旅中,所体现出的攻坚克难、求真务实的品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方雨舒介绍说:“夏青桐这个角色,并不来自某一个真实特定的考古工作者,而是许许多多考古工作者的集合。同时,青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而不是一个只会空喊口号的概念人。在她的理想和现实生活发生矛盾时,她仍然会彷徨,会迷茫,会真实地感受到痛苦。在痛苦过后,对中华历史文化深沉的爱,对考古事业百折不屈的坚持,这样执着的选择,才是更有震撼力的。而这种震撼力通过排演可以带给演员也可以传递给观众,使其在产生共鸣的同时,加强对守正创新、工匠精神的理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好地汲取营养,并化作今后学习与工作的蓬勃动力。”

校检:陈朝阳 陈沙

审核:雷旻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