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坚守的意义——新疆和田大红柳滩边境警务站50面锦旗的故事
2024-12-03 11:1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可是什么有意义呢,许三多?人这辈子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做没意义的事情。”

“有意义就是好好活。”

“那什么是好好活呢?”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这段对话,成为坚守在海拔4000多米喀喇昆仑山的和田边境管理支队朗如边境派出所大红柳滩边境警务站民警和护边员们的真实写照。他们克服高寒高海拔,用心用情用力守护着一方平安,悉心服务过往旅客。

三年来,他们收到50多面全国各地邮寄来的锦旗,一句句赞美和暖心的感谢语,温暖着民警的心,诉说着警民间的感人故事。

“这面锦旗是一位车辆抛锚的游客送的”“这面锦旗是救助的一名高反游客送的”“这面锦旗是为辖区企业保驾护航送的”……11月29日,在和田边境管理支队朗如边境派出所大红柳滩边境警务站内,站长李雪松介绍说。

大红柳滩边境警务站阳光棚墙上悬挂的每一面锦旗,李雪松都能详细讲出锦旗背后的故事。每当环顾满是锦旗的墙壁,李雪松眼神中仿佛闪着一束光,一束充满温暖的光。

大红柳滩边境警务站阳光棚悬挂收到的部分感谢锦旗。通讯员 王松 摄

大红柳滩边境警务站地处喀喇昆仑山腹地,驻地海拔4280米,是新疆最南端、驻地海拔最高、距离城市最远的边境警务站。这里的民警把自己比喻成一粒沙。沙,在广袤的世界中渺小而又平凡,但每粒沙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一粒沙可以为高楼大厦增添一份坚实,亦可以为广袤大地增添一份质感。沙虽小,却能聚沙成塔,筑起坚固的防线。

“我们驻守在这里,就像一粒沙,要履行好自己的使命。”这是李雪松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当讲到一面印有“忠于祖国 服务人民”字样的锦旗时,李雪松的语气变得激昂起来。2023年10月的一天晚上,大红柳滩边境警务站辖区突降大雪,李雪松接到一通求助电话,一对父子在海拔5000米以上区域迷失方向,身边未带御寒衣物,身体出现失温和高反。

由于手机信号过弱,只得到一个大体位置,信号便中断了。李雪松第一时间制定救援方案,鉴于搜救范围大、难度高,他联合赛图拉镇政府、辖区企事业单位,组建12支救援小分队,前往大概区域开展搜救工作。在大雪覆盖分不清道路的情况下,为了给搜救队伍找到正确的道路,李雪松总是率先下车查看路况。经过四天四夜的搜救,搜寻面积超3500平方公里,终于在一处山窝里找到了遇险父子。

“凭借警务站现有警力,无法满足大范围的救援任务,组建一支专业的高原应急救援队伍迫在眉睫。”李雪松深知,现有的人员力量无法满足应急救援任务。

李雪松积极与政府、交通、医院、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沟通,达成组建救援队伍的共识。就这样,大红柳滩第一支应急救援队伍——昆仑党员救援突击队正式成立。突击队成立后,遇到交通事故、群众高反等紧急情况,能够做到迅速集结,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开展救助。

昆仑党员救援突击队在巡逻。通讯员 王松 摄

“成立突击队,就是要更快更高效守护群众的生命安全。”李雪松语气坚定。

李雪松指着另一面印有“守护昆仑平安 不负人民重托”字样的锦旗说:“这面锦旗就是突击队成立后,收到的第一面锦旗。”

今年6月,大红柳滩警务站接到报警,G219国道大红柳滩3035公里处,一名广西游客的摩托车不慎侧翻,人员伤情严重无法移动,且伴有一定高反症状,亟待救援。

接警后,大红柳滩警务站快速联系突击队成员,5台救援车辆,10名救援人员迅速集结。报警人因身体虚弱,未讲明具体地点。十万火急。突击队员沿219国道分两组搜寻,通过扩音器喊话、高功率手电探寻,最终在奇台达坂找到了报警人。随队医生检查后,报警人除高原反应外,并无其他大碍。

随后,救援人员将报警人搀扶到车上,帮其服用药物并给予吸氧。半个小时后,报警人高反症状得到缓解,突击队将其送到就近卫生院做进一步救治。“感谢你们及时救援,将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报警人感激地说。

“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也是我们驻守在这里的意义。”李雪松说。

“警官,我的车子快没电了,能不能在你们这充电?”

“我高原反应严重,能不能在这休息会?”

……

每当有群众求助,李雪松总会第一时间带着群众来到大红柳滩边境警务站的昆仑便民之家,“这里有书籍、热水,院子里有充电设施,可以安心在这里歇歇脚,养足精神再走。”

大红柳滩边境警务站设立的昆仑便民之家。通讯员 王松 摄

类似给车辆充电、房车补水等情况,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次,民警们热情为过往旅客提供帮助。“原来警务站经常断水断电,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李雪松回忆说,“现在,在多方努力下,警务站电压稳定、净化水供应充足,还增加了一间高原氧仓,可以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

大红柳滩边境警务站民警在雪夜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确保行驶安全。通讯员 王松 摄

现在,累了到昆仑便民之家歇歇脚,出现高原反应去吸吸氧,已经成为了奔波在219国道上的大车司机和过往游客的常态。

有时候过往的游客会问:“你们在这么艰苦的地方,不想家吗?”

“哪会不想家啊!但服务群众、维护安全,是我们的光荣使命。”李雪松答道。

坚守祖国边疆,心中满是爱国情。大红柳滩边境警务站民警们怀着一颗颗赤诚之心,扛起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像一粒粒汇聚的沙坚守在高原上,将“清澈的爱”献给祖国。


作者:

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