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寻古寺,为何惊现“小敦煌”?一块块斑驳的石经,为我们记录了怎样的历史沧桑?逃婚的公主,是谁千里之外为她修塔?让我们一起来看北京卫视《这里是北京》栏目播出的——《文化中国行·穿越北京 隋唐风云》。
隋朝的北京“小敦煌”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云居寺所在地,隋唐至辽,为幽州、涿郡、范阳所辖。云居寺因经而寺,寺以经贵。保留着唐辽石、砖塔十多座,保留着石、纸、木真经浩卷,尤以14278块房山石经著称于世,被誉为国之重宝、“北京的敦煌”。
位于云居寺古建筑群东面的石经山原名白带山,自隋代开始,历代僧人1000多年间,共雕刻了14278片石经板,如果一片片连起来足有12公里长,因此有人形象地称房山石经是石刻长城,又叫“北京敦煌”。
据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北齐年间有一位慧思法师,由于经历过灭佛运动,为了保存佛经不再被毁,发愿要把它们刻成石经藏在山中并封闭起来。种种原因慧思大师最终并没有达成心愿,就把这件事托付给了他的弟子——静琬法师。
公元605年,静琬法师刻经藏经的第一个洞穴,就是石经山上的雷音洞。隋朝的房山一带,不仅是太行山东麓的交通要道,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静琬大师在石经山上发现了一座已经开凿完成的石室,开始在这里镌刻石经。
云居寺的唐朝公主塔
云居寺一直凭借着石经、纸经、木经闻名全国,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隐藏着目前北京唯一的一座唐代公主塔,这就是坐落在雷音洞洞顶上的金仙公主塔。一座公主塔为何会建造在佛寺之中,它的背后究竟又隐藏着怎么样的故事,这话得说回到1100多年前的大唐王朝。
据史料记载,在唐王朝290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23位皇帝一共孕育了200多位公主,而其中的12位在谈婚论嫁之年,都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逃婚出家”。而这位汉白玉塔的主人,金仙公主正是其中的一位。
历史告诉我们,公主逃婚或许并不是一个历史偶然。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老话,叫“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对于皇帝的宝贝公主们来说,她们的婚配跟当时的老百姓殊途同归,都得由父母做主,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婚姻很难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因为对于当时的老百姓而言要讲究门当户对,而公主出嫁除了门当户对还要符合皇家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政治联姻。于是乎,唐朝的12位公主用出家的方式表示抗议。
据史料记载,唐朝人主要信奉的是道教,所以当时公主出家主要选择的是长安城、洛阳城的道观,作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八妹,金仙公主在她18岁那年,公元706年,毅然决然地走进了位于洛阳城的开元道观。
然而金仙公主跟其他出家的公主不同,她并非一味的在道观虚度光阴,而是一直心系着唐王朝的国家大事。在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云居寺在全国小有名气,在刊刻佛经小有成绩的时候,金仙公主做了一项轰动全国的“义举”。在《开元录》里边有所记载 “新旧译经四千卷送给范阳幽州云居寺为刻经底本及庙产等以资助刻经事业。西京崇福寺沙门智升亲自护送,促使此时刻经盛况的出现,这与金仙长公主是分不开的”。
为了表达对金仙公主的感谢,云居寺的高僧就在当时静琬大师造就的雷音石经洞上方建造了这座金仙公主塔。只可惜金仙公主一生都没有机会参观这座为她而建造的佛塔。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36年,她在出家的开源道观去世,享年43岁。
而在唐朝历史上,金仙是唯一一位为云居寺捐赠过经书的公主,而这座金仙公主塔也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座为纪念“义举”而建造的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