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 21:03
在朝内大街有一处黑色琉璃瓦,绿色剪边屋顶的建筑,这就是“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老北京人管这里也叫做“三官庙”。其整体规模不大,现存通明殿,左右配殿以及后殿——延生宝殿。和明清时的规模相比较,如今所存已不及原有规模的三分之一。查阅当年的历史资料、平面图以及老照片等资料,笔者绘制出了当年大慈延福宫的复原图,并借此来了解这座宫观近六百年的历史。
建于成化 衰于崇祯
大慈延福宫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据《明实录·孝宗实录》记载,这座宫观是在太皇太后,即明宪宗的母亲周氏的提议下所建,用以奉祀天地水三界之神,故民间也俗称为“三官庙”。古代的三官信仰和如今的一些习俗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元宵节,也被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而年底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在传说中,这三天分别是三官下界巡查的日子,即所谓的“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国志·张鲁传》援引了《典略》的一段记述:“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字,说服罪之意,作书三通,其一上之天,置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其实这是古人对于大自然的一种尊崇,无论天,地或是水,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自然因素,因此天地水三官的设置实际上体现了上古时期的朴素的信仰。
大慈延福宫建成之后,在明代一直是京城东部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而且也是北京城内规模最大的三官庙。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葺悬旛(fān)竿记》碑文中,对大慈延福宫有如下记载:“其殿宇宏伟焕然,雄峙于广仁之衢,东接朝阳,西瞻禁阙,人咸景仰,盖亦有年。其三门外甃之以石杠,凿之以通渠,植以青松绿槐,联翠于两壁。雨秀风娇,真蓬岛之境也。”可见当时的延福宫已经成为朝阳门内颇为著名的一处地标性建筑。
这块碑文还提到了当时重新树立宫门口两侧旛竿(也称为幡竿,是指系幡的杆)的一段故事。这两根旛竿“巍凌云汉”,每当朝廷有大型的斋醮活动时,这里都要悬挂起巨型的旌幡,“缥缈飞扬,旋虚摩空,恍若落虹之耀日,断绮之翻风。”嘉靖二十一年(1542),这两根旛竿由于“历岁久苦”,左侧的一根由于霖雨摧朽先行折断,很快右侧的也步其后尘。于是官民信众纷纷捐款,重树经幡。在碑阴的捐款人名录里,笔者发现了时任工部尚书许绅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这块石碑竖立的时间是嘉靖二十一年夏四月,六个月后发生了壬寅宫变,嘉靖皇帝险些被宫女勒毙。多亏身兼太医的许绅为皇帝下了一剂猛药才保无虞。获救后的嘉靖帝为了感谢许绅,加封他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但不久许绅即患病不起,临终时他说道:“吾不起矣。曩者宫变,吾自分不效必杀身,因此惊悸,非药石所能疗也。”大意是说,宫女弑君,如果自己救治皇帝没有效果,必有杀身之祸,所以心里担惊害怕,他的病是用药物治不好的。
在重修旛竿七年后,大慈延福宫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工程完毕之后,礼部尚书、翰林院侍读、经筵讲官徐阶亲自撰文记录此事。其中有“宪皇始作规制雄,涂金琢玉辉霓虹”诗句,可见重修之后的延福宫可谓是焕然一新。
然而到了崇祯年间,大慈延福宫突然冷落了,这和一则民间传说有很大关系。据说李自成起义军进逼京城,崇祯帝曾经来此卜卦,连占三次都是不吉(皇帝给出友字,解曰“反字出头”,皇帝辩驳说给出的是“有”,解曰“大明”没了一半,皇帝最后说给出的是子午卯酉的“酉”,解曰这是尊者无头无尾),皇帝盛怒之下令此庙永不得香火。但最终大明王朝还是没有挣脱出覆灭的命运。
曾为学宫 乾隆重修
乾隆年间成书的《钦定日下旧闻考》中,关于大慈延福宫当时的状况,相关撰写的官员给出了如下按语:“延福宫在齐化门(即朝阳门)大街北,经始明成化辛丑(1481),越明年而落成,有明成化御制碑文可考。又有正德十一年(1516)延福宫住持严大容真人制碑文及嘉靖乙酉(1525)徐阶撰重修碑文,而无弘治十七年(1504)石刻。本朝顺治十年(1653)国子监祭酒单若鲁碑载顺治初年聚满汉子弟群教学于斯,乾隆三十六年(1771)奉敕重修,有御制碑文。”
这一条记录中顺治、乾隆年间发生的两件事情引起了笔者的关注。首先是这位国子监祭酒单若鲁,其家族为山东高密的望族,其父曾为顺天巡抚。顺治十年(1653),单若鲁被皇帝任命为国子监祭酒,也是在这一年,他撰写了这份碑文,在碑文中记载了顺治初年利用大慈延福宫的殿宇作为学宫,教习满汉子弟的往事。
顺治元年(1644)十一月二十六日,顺治帝曾就当时的国子监祭酒李若琳的建议给过批示。李若琳认为国子监偏于都城东北,在此处就读的学生往来不方便,不妨再在八旗各处寻觅空房一所立为书院,教满汉子弟学习。单若鲁所说的“聚满汉子弟教学于斯”会不会和这件事情有关,由于原碑文已不可考,故在此暂时存疑。但清初经济尚待恢复,短时间内找到一所空房作为书院也比较困难,所以将现有的延福宫空房作为教学场所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单若鲁的夫人是清代重臣刘统勋的姑母,其孙为单仰,单仰的女儿就是刘墉的夫人。刘墉的妹妹又嫁给了刘墉夫人的堂兄弟。刘、单两家可谓是世代联姻。
乾隆三十六年,清廷对久已冷清的大慈延福宫进行大修。乾隆皇帝为此还亲自撰写了《御制重修三官神庙碑记》,在碑文中他追溯了三官祭祀的历史渊源,并大致记述了此次维修的经过。自此,延福宫的香火较之前有了一定的恢复,宫观前面的街道也渐渐聚集了很多估衣摊,因此这条街在清代也被百姓呼为“估衣一条街”。
主体消失 仅存东路
极盛时期的大慈延福宫,主要包括中路主体建筑和东道院。上世纪五十年代,延福宫的中路建筑全部拆除。如今遗存的只有东道院的北半部分。
按照嘉靖年间的碑文记述,明代的大慈延福宫山门前,应该是有水池的:“三门外甃之以石杠,凿之以通渠”,水池上还架有石桥,其样式应颇类似白云观山门内的石桥。通过老照片对比,笔者发现延福宫的山门其实和白云观的山门建筑样式极为类似,都是三个券洞,屋顶为单檐歇山顶的样式。步入山门后左右两侧为钟鼓楼,迎面则是天王殿。
民国时期山门为守卫室,鼓楼尚存,钟楼已经坍塌,天王殿内则供有四大天王泥像,但殿宇已经沦为工丁住处。除此之外,头进院内还余有琉璃瓦焚帛炉一座。
天王殿后,即位宫观的主殿——大慈延福之殿。“大慈”意味着这是皇帝为自己的母亲祈福而建造的宫观。该殿宇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坐落在台基之上,周边有汉白玉石栏杆。殿内供奉天、地、水三官坐像,高丈许,另有文武侍臣立像十二尊。大殿内的墙壁上则绘有人物主题的壁画。殿内还有铜钟一口,大鼓一架,大铁磬一架。
主殿东西两侧为东西配殿,东配殿为葆真殿,西配殿为翊善殿。月台旁各有碑楼一座,东侧碑楼内为御制大慈延福宫碑,即成化年间创建此宫时所立。西侧碑楼内为《重修三官神庙碑记》,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大修之后所立。
主殿后接出虎尾抱厦一座,“虎尾”是因为北京民间把这种凸出于屋子后面的建筑称为“老虎尾巴”而得名。宫门口的鲁迅故居,正房后面接出来的一间小屋,是鲁迅先生的书房兼卧室,便被称为“老虎尾巴”,不过当年鲁迅先生为它起的“大名”是“绿林书屋”。类似这样主殿后带抱厦的建筑,在智化寺智化殿可以看到。另外,位于黑芝麻胡同的文昌帝君庙敷文殿,也能看到类似建筑。
中路的最后一进建筑,是三间并列的殿堂,居中的是紫微殿,东侧为青虚殿,西侧为青华殿。这种殿堂的分布结构源自于汉魏时期的“东西堂”制度。
1952年北京市文物整理文员会(即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就是否拆除这三座殿宇一事致信梁思成先生,梁先生对大慈延福宫的价值予以高度肯定:“就年代上说,四百七十年的成组的明代建筑在北京是极少的,其价值应不亚于智化寺一组……在部署上,三座殿并列是古‘东西堂’的体制。大殿后的虎座抱厦与智化寺的同属一型。”足见这一组三堂并列的建筑体制的珍贵性。
大慈延福宫的东道院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其中南半部分为道长居住的院落,北半部分则是保存至今的通明殿及其后殿延生宝殿,其中通明殿内保存有非常精美的藻井,延生宝殿内曾有从北池子宣仁庙移过来的塑像若干尊,但今已不存。通明殿西配殿和西侧的群房保存至今,东配殿和东侧群房则已经拆除。
大慈延福宫中路建筑拆除后,由金丝楠木雕刻的神像被移入智化寺。后来智化寺维修,又转到朝阳门外东岳庙的育德殿保存。大慈延福宫的部分门匾和石料则在故宫文物大库中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