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味道密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06 16:03 语音播报

进入
食饮
看更多
+ 订阅

二十年前,我住在天坛旁的金鱼池,西为天桥,东去则是天坛北门和红桥,老北京南城的风土,给了我最初的熏陶。北京这座城市最善于接纳,在潜移默化中让一个个异乡人安顿下来。那时我刚刚进入社会,大学四年,并没有真正接触北京,大学之前,我都没来过北京,别说北京,我唯一去过的大城市也就是地级市。从山东一个小县城来北京时,连火车都是第一次坐。

我就这样怯生生地认识了北京,当然,北京不动声色。大学四年,我深入老城的极限点也只是西单,我们学校在白石桥,那时我们既不对海淀的高楼大厦感兴趣,也不对老城的胡同宫殿有认知,只觉得海淀出奇的大,老城出人意料的“破”,而我们,还没有归属。

后来落地生根,我到了崇文门工作,天坛北门的老豆汁店、红桥市场旁有白色转椅的老理发店、破败的法华寺山门、文章胡同口的浙绍义园界碑,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时光交错的北京,明清民国到现代,所有的东西都在你身边,你则只是一个过客。有时候也会坐公交,售票员的报站滑溜得抓不住,比英语都难懂。北京收留了这山东小子,但我有些茫然。

是一碗豆汁儿让我的心安定下来。“人心如沙漠中的羽毛,它随风飘荡”,美食最能抚慰人心,一碗烫烫的豆汁儿下肚,心就熨帖下来。我发现但凡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美食,都是因为寻常但又专属,风味独特却又让人欲罢不能,在北京是豆汁儿,在西北是浆水,在长沙是臭豆腐。如今年轻的北京孩子不少都享受不得豆汁儿了,外地游客对这一北京风味态度更是两极,褒贬不一。我却一直爱喝,我想,这是一种归属感使然。

归属感来自平常日子,一座城市让人心有所属的,不过就是日复一日市井间的味道,因为它是普遍而共同的记忆,细微而持久,比如旧京的油盐店、小吃摊,后来是副食店和小吃店。有一次我去赵府街以二八酱闻名的老副食店,推门进去,一股特有的酱香味传来,虽说它的年代感十足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但真正让人认可的,还是它掌握的这款味道密码。

北京这座古城,真正征服了我的,是它市井街巷间不经意给你的人文震撼。比如一个酱园子,却顶着一块书法超绝的匾额,虽不能确定书写者,但艺术本身的光芒已经熠熠生辉,最终自身的生意也一代代做成了文化遗产。没错,我说的就是六必居,它深藏于前门大街的内街里,泰然自若地做着百年的酱菜生意,飘散着旧京油盐店和老酱园的神韵。其实它所处的粮食店街这一线,才是这条著名大街的原初铺面,但因为街太宽,已经远远超过了商业街的最佳宽度,两边的商气无法连通,人们自发的用摊位棚房做了合理分割,一条街最终变为三条街,临时店铺在正式店铺前面,逐渐转正,成了前门大街如今的临街铺面。但六必居这样的老字号,从开始就未曾排斥门前浮摊,被遮挡被边缘后也安之若素地继续做着生意,久而久之,大街内街店铺互为表里,行业分段聚集,珠宝市、粮食店、肉市、果子市、布巷子,早已自成一体。

六必居这样的以物质而文化的老字号在这里比比皆是,比如月盛斋,比如一条龙,几百年间成就了北京城独有的味道密码,也最终使各地的游子心安于此间。

豆汁儿只是代表,老字号也仅是缩影,前门大街亦不过是一个符号,更为浩瀚的是人潮人海里的北京生活。味道随光阴飘散,时而唤醒记忆,时而抚慰心灵,早已氤氲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文/李哲

校检:孙朝阳 孙扬 陈沙

审核:李佳

京味儿悠悠 味韵入笔尖

编辑:余虹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