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 16:28
圆明园东北部,一处水渠环绕的清代皇家藏书阁院落重见天日。12月6日,北京市文物局宣布:圆明园文源阁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考古人员在这里首次发掘出完备的防火防洪设施。宫门、碑亭、月台、御路等遗迹的发现,为世人描绘了一幅野趣盎然的园林风景图。
文源阁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就在一片假山巨石之间。“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在院落南墙的正中间,是一座宫门。”站在一处宽阔的“台阶”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指着地面上残存的方砖介绍,宫门前的御路就是由这些方砖铺设而成的,“所用石板未加雕琢,多为玲珑石,颇具园林野趣。”
宫门前,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河道,模仿自然山涧的样子,泊岸和底部均用不规则石块砌成。“文源阁是一处独立院落,四周虎皮石砌筑的围墙把它与外围环境隔开,使其自成一体;院内风景独秀,规划井然,园外河道环绕,一派江南水乡景象。”在张中华描述下,一座清幽的园林院落豁然开朗:过了御路,登上台阶,就算“跨”过了门。迎面是湖石堆叠的假山,西侧有座趣亭,院落中央是一方巨大的水池,水池后面就是藏书楼。
2024年8月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文物局组织市考古研究院、圆明园管理处对圆明园文源阁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摸清了文源阁的整体布局。“文源阁具有藏书功能,古人在设计和建造这座院落时,规划了完备的防火防洪设施。”张中华介绍,考古人员在院内清理出一大一小两处水池,院落四周共发掘出5条供排水涵洞。其中,北墙下设有一条供水涵洞,4条排水涵洞分布在东墙和南墙内外,连接院外河道和院内水池。整体地势院内高、院外低,南墙下设置有沟门,院内地表水可顺势排入宫门前河道。“这些设施既能储水用于灭火,又能在水量大的时候顺利排水。”
一批珍贵文物出土,还原更多历史细节。“据文献记载,文源阁藏书楼高两层,屋顶覆盖黑色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此次考古,我们就发现了大量黑釉琉璃瓦。”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说,黑色在五行中属水,出土的琉璃瓦不仅印证了史料,也反映了古人在精神层面上对防范火灾的美好寄托。
文源阁遗址的考古发现,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造的最高水平。在藏书楼东侧碑亭基址处,考古人员打开了一处剖面,揭示了文源阁建筑的精巧结构。“这是目前圆明园考古所见对建筑基础处理最严格的一处。”张利芳说,如今,文源阁遗址的宫门、趣亭、碑亭等地上建筑虽已不存,我们仍然可以从细节之处,感受古人建造这座园林时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文源阁简介】
圆明园文源阁遗址在清雍正时期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改建成文源阁,“文源”意为礼乐文明之源,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书籍。当时,《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项国家文化工程,其前后共抄录七部,分藏于“北四阁”“南三阁”中,文源阁即是“北四阁”之一。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文源阁和藏书惨遭损毁,仅部分藏书留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