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 13:43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在京首演
与敦煌相遇 和心灵对话
图为《受到召唤·敦煌》演出现场。侯颗摄
图为《受到召唤·敦煌》演出现场。侯颗摄
12月7日至9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演。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内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以独特的形式在舞台上重新展现。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敦煌莫高窟第206窟内左右两侧神采奕奕的怒目金刚,会在舞台“开口说话”,并作为关键角色,串联全程。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古老的彩塑复原像静静伫立,一群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年轻人穿梭其间,这是2035年的敦煌数字研究中心。众人之中,实习生张燃和敦煌莫高窟第206窟内的“怒目金刚”开始了奇妙的对话,一段关于守护敦煌、向内求索的旅程就此展开。
12月7日至9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演。该剧以古今交织的叙事手法,讲述了1935年和2035年两个时代的年轻人在守护敦煌中完成的心灵对话。借助数字与艺术的碰撞、多空间多线性叙事,戏剧、影视、Live现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作品以中国审美、中国视角展现了敦煌文化的魅力。
“今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为了敦煌文化赓续,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孕育出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创作,让大家看到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之美,看到中华文化的无穷力量与深刻召唤。”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受到召唤·敦煌》导演及编剧田沁鑫说。
“百分之九十九和百分之一”意味着什么?这是《受到召唤·敦煌》在开篇就抛给观众的问题。
1935年,旅法学习多年的画家常书鸿在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无意间看到了一本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图册。中华传统美术华丽而宏大的画卷在他面前展开,一直潜心学习西方美术的常书鸿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追寻的伟大艺术就在祖国,就在敦煌。
感受到了来自敦煌的召唤,常书鸿毅然放弃自己在法国的一切,千里迢迢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几经辗转,终于来到心之所向的地方。那时的敦煌条件极为艰苦,作为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首任所长,他面对的是一无经费、二无人手的窘境。“敦煌苦,孤灯草菇伴长夜”是他与孤独为伴时的絮语,但常书鸿坚持了下来,在大漠的恶劣环境中,一待就是几十年。
对常书鸿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热爱,和那格外珍贵的百分之一的坚守,造就了他的敦煌人生。常书鸿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空白,他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修缮,为敦煌艺术的研究传承奠定了基础。
张燃在这场奇遇里同样感受到了敦煌的召唤,在传统艺术中获得治愈与力量,重新思考着“百分之九十九和百分之一”的问题。当莫高精神照进现实,每个人都有机会受到召唤,前往属于自己精神世界的“敦煌”。
尝试把敦煌的故事放在“过去”和“未来”两代人身上,导演田沁鑫表示,希望以更加现代、多元的视角呈现敦煌故事,展现不同时代青年的成长和求索之旅,让观众感受到敦煌艺术和莫高精神,唤起人们对历史与现实、个人与时代的反思。
“这个世界有这样一种存在,只有当我们终于认识,颂扬了十几个世纪的神圣,是顽强的一种审美。”在《受到召唤·敦煌》的舞台上,这段咏叹反复出现。
敦煌之美历久弥新,把敦煌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赋予古老的敦煌文化以新的表达,同样是这部音乐话剧的主题。
为了营造出感同身受的观剧体验,《受到召唤·敦煌》打破传统观演模式和传统舞台结构,在科技赋能下制作“戏剧+电影+数字”大片,构建一个充满未来质感、突破地理限制的审美空间,以全新的“数字演艺”模式,让广大观众沉浸体验蔚为大观、瑰丽灿烂的敦煌世界。
“我们把二维动画、3D特效和视觉影像、即时拍摄融合在一起,配合现场演出的故事讲述与音乐演唱,带来‘戏剧+影视’的深度融合。”田沁鑫表示,演出现场有很多屏幕,主屏、底屏、顶屏、耳屏……电影拍摄与舞台工程叠加产生的“半电影化”舞台呈现,让观众无论从哪个方位都能看到表演,仿佛一部沉浸式纪实电影的开场。
借助新技术,精美的敦煌艺术也有了不一样的视觉表达。如敦煌莫高窟第96窟中高达35.5米的北大像,将作为重要视觉元素出现,现场观众可以全景欣赏大佛的庄严与震撼;第206窟内左右两侧神采奕奕的怒目金刚,会在舞台“开口说话”,并作为关键角色,串联全程;曾深远影响过常书鸿先生精神世界的第254窟内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也将以独特的形式重新展现。
随着故事推进,一段段传奇震撼的敦煌往事交错上演:从第一位开窟人到后继无数开凿者,从千年众生创造的中国奇迹到流落世界的东方之美,从曾经的敦煌守护者到未来的“敦煌小工匠”……在古与今、中与外、新与旧的时空穿梭里,每位观众都能在敦煌文明的璀璨大美与个体的人生际遇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