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9 13:12
“您好,请问您要去哪个科室?”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门诊大厅里、挂号自助机前,一群白发苍苍的“橙马甲”活跃在各个诊疗环节,热情地为患者提供着服务。他们都是首都健康志愿者。这支200余人的“银发”志愿者团队,有46位参与服务超过10年,平均年龄超过70周岁。
周三13时,戴着细边框眼镜、半扎发的范希琳准时来到门诊大厅上岗。服务咨询台前三个人前后脚儿提问。“您好,呼吸科怎么走”“我想买瓶水,该往哪儿去”“我忘带身份证和医保卡了,能挂号吗”……范希琳笑着回答,有条不紊:“呼吸科在医疗大楼一层东北侧;走安全通道或乘电梯下到负一层,就能看见卖水的超市;您通过支付宝打开电子医保卡,就能在自助机挂号。”
身着橙色志愿者马甲的她,看上去干练、精神,很难有人猜准她已经76岁了。为了顺利准确地回答患者所有的提问,范希琳花了大量的业余时间熟悉医院的每个科室、每处便民设施、每个流程环节。
“正要缴费呢,我手机没电了,在哪儿充电?”一名老年男患者攥着手机来到咨询台。范希琳带着他到咨询台对面——医院最近新设置的手机充电服务站,手把手地指导扫码租用快充设备。“为了把大家服务明白,租用快充设备的流程,我在青年志愿者的指导下,实操了好几次呢!”范希琳笑着说。
一小时里,范希琳解答回应了近50位患者的咨询提问。她说:“一点没觉得累。能给大家答疑解惑,我心里美着呢。”
周六7时30分,王宝祥来到志愿者休息室,穿好橙色马甲便来到3层的服务咨询台,开始了半天的志愿服务。
王宝祥手脚麻利、热情善谈,圆圆的脸庞上总是挂着和善的笑。她转过年就82周岁了,不仅是在清华长庚医院志愿服务超过10年的元老级人物,也是志愿队伍中年龄最长的老大姐。
一阵喧哗、哭闹引起了王宝祥的注意。不远处候诊座椅下蹲着一个小男孩,正在放声大哭。孩子的妈妈站在一旁,表情尴尬。她快速上前询问情况。原来,男孩最近耳朵痛,妈妈带着来看病。但到了诊室门口,孩子却不愿意进去看医生。
“看了医生就得打针!”孩子哭得不能自已。王宝祥退休前是朝阳区一所小学的校长,教龄36年。她知道,这时候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就是害怕,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需要耐心宽慰。”她一边劝解着无计可施、火冒三丈的家长,一边蹲下身安抚哭闹的孩子。
“我看你应该是大孩子了,那就应该比小朋友勇敢多了。到底用不用打针,要医生检查过后才能确定。这时候就哭鼻子可不是男子汉了。”慈祥、温暖又幽默的劝慰,抚平了孩子焦虑的情绪。小男孩渐渐止住了哭声。王宝祥赶忙鼓励他:“真棒。走,跟我进诊室,咱们请医生好好诊断。”
这是王宝祥志愿服务生涯中的一个“切片”。至今,她在清华长庚医院服务时长已经超过1万小时。
“医院的导医导诊志愿者,只是我众多身份中的一个。”王宝祥说,她还是小区的楼门长、社区服务志愿者,是一个日程排得满满登登的“斜杠老年”。王宝祥说,自己喜欢服务他人,能从中找到价值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