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参与研发的科学教育卫星启动征名 明年将开启太空之旅
2024-12-11 15:2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12月10日,北京市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承办的北京市科学教育实践与探索研讨会举行。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展示了“夯实科学教育基础 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育人成果。活动现场启动了授权学校命名的卫星征名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卫星征名活动为科学教育赋能

在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发布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该校师生共同参与研发的科学教育卫星,预计将于2025年春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开启其太空之旅。

为了赋予这颗承载着教育梦想的卫星一个响亮的名字,该校于12月10日正式启动了为期一周的征名活动。这颗卫星,虽然体重仅约31千克,却将肩负起在距离地球520千米的轨道上运行的重任。

今年暑期,该校的5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了卫星的组装实验,并亲手搭建了一套用于接收卫星信号的天线系统。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有机会与教授、卫星总师、工程师等专家面对面交流,还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穿上了无尘服,亲身体验了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陆建伟表示,这样的活动旨在让学生们全面了解科研工作的全貌,既看到其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深刻体会到背后的孤独与挫折。

此次征名活动对卫星名称的要求颇为严格,要求名称简洁明了、易于记忆,以两字为佳,最多不超过四字,并且要能够充分体现出该校的特色和文化底蕴。这一活动不仅激发了全校师生的参与热情,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陆建伟透露,该校还计划在未来建设一套卫星地面站,用于接收这颗科学教育卫星传输回来的宝贵数据。该校的师生们正紧锣密鼓地研发另一颗新卫星,这颗卫星将有机会搭载更多太空实验载荷,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学校展示10年科学教育成果

活动现场,学校通过20节研究课、3个平行论坛面向全市展示了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不同年级的科学教育创新实践。

在主论坛环节,北京市教育学会党支部书记边群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怀东在致辞中强调了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对未来科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2024年恰逢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办学10周年。1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中国科学院“唯实、求真、协力、创新”优良院风和“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精神血脉,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科学教育之路。校长陆建伟在汇报了学校建校10年来取得的成果后,着重介绍了学校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建设”“四三二一”特色科学教育实践路径以及“科教融合”“科艺融合”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两届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刘兵教授发表了题为《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与科学本质》主旨报告。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刘教授的报告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评价。

大会还同时设置了三个平行论坛。小金鹏科技论坛以“贯通 进阶 创新 成长”为主题。学生们在参与科研项目中不断进阶。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学习,他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在项目实践中展现了创新思维和贯通能力。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习了如何立项、选题,更锻炼了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实现了技能的进阶和个人的成长。

育人方式论坛以“转变科学育人方式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主题。来自小学、初中、高中的三位老师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的科学教育建设特色做了报告,不仅充分展现出了中科附以“人文深厚,科技见长”的办学特色,也展示出了中科附具有人文与科技特色的课程体系。

校家协同论坛以“携手共育科学星芒 贯通培育素养华章”为主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利刚做了题为《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站起来做孩子榜样》主题演讲。两位家长代表分别以《关于孩子的科学启蒙》和《科技人才的修养》为题,分享了自己在孩子科学素养培育过程中的思考和收获。小学部的焦玉聪老师和高中部的潘辉文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分享了老师们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心得以及遇到的困难与困惑。与会嘉宾与各位家长、教师代表在论坛中畅谈亲身感悟,分享独到经验,共探科技教育的智慧结晶,携手为孩子们的成长寻找最佳路径。

(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