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大家谈
“大家谈”系列专题作为“北京印迹”平台的IP品牌,自2020年推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文化传承·大家谈”专题栏目作为“大家谈”系列专题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更广泛地让公众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共同为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目前,“文化传承·大家谈”专题基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开展的“专家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成果,梳理、提取部分专家发言,制作成科普内容向公众传播。
石晓冬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今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那么,北京中轴线凭什么申遗呢?
01
中轴线是北京的脊梁
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中轴线是北京的脊梁。
我们看这张照片,图上圈出紫禁城的范围,并且罗列出了中轴线上非常重要的遗产点。大家看黄色部分不就是中国的“中”字吗?
北京中轴线是分段的。
中轴线的北段,最北端是钟鼓楼,高处有景山,景山后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殿——寿皇殿,景山的最高峰上面有一个亭子——万春亭。
中轴线的中段,有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
中轴线的南段,有正阳门,往南是永定门。
那么,“中轴线是北京的脊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体现在这个脊梁贯穿了北京老城的城廓。
就如同梁思成先生所说:
这是现在的北京市域图,可以看到北京的传统中轴线向南北延伸,把北京整个城市都穿起来。
传统中轴线往北有奥运村、奥运中心区,再往北有奥森公园,再往北能到小汤山,能进入到北边的山脉,这根轴线就慢慢消失在北部的山林里。
南边则南至大兴国际机场,它是一个重要的国家交通枢纽。
甚至这根线也是一个国家的轴心。
古人说北京:
“左环沧海
右拥太行
北枕居庸
南襟河济”
实际上,北京中轴线可以贯穿到整个的中国大地,一直能到岭南。
所以北京中轴线是整个北京的脊梁,也指向了全国的格局。
02
中轴线与北京城的关系
那么北京中轴线与北京城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北京中轴线上南北设置的建筑群形成了一个序列。
除了这些建筑群之外,北京中轴线穿越了四重城廓。
大家知道,北京老城有四重城廓:
第一圈是最里头的,叫宫城,也就是紫禁城;
第二圈是皇城,最突出的就是天安门两侧的红墙,这就是皇城的城墙;
第三圈是内城,就是北边的二环路和东西的二环路;
第四圈是外城,外城只做了南半部的部分。
北京历史上有很多城门,一共有26座。
由于中轴线的关系,这些城门基本上都是对称分布的。
城门之外,还有北京非常重要的街道,这些街道都是历史形成的,南北东西相贯穿,形成了棋盘路网。
03
北京中轴线遗产点
那么北京中轴线上到底有哪些有价值的遗产点呢?
如图所示共计15处:
可以看到,除了大家比较关注的建筑物、建筑群之外,也包括连接这些建筑物的居中的道路和遗存。
我们可以把这些遗产点进行科学的分类。
可以观察到,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有不同的类型。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物也有不同的年代。
04
北京中轴线的价值特征
当然,北京中轴线还有一些价值特征。
01/ 功能布局有秩序
就跟人一样,心脏在左边,肝在右边,是有秩序的。我们的城市也是一样,按照秩序去管理。
过去作为理想都城的秩序就是出自周代的《周礼·考工记》,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法:城市要求“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可以看到,《周礼·考工记》的理想在北京老城得以实现。
02/ 视野景观有秩序
我们今天用测绘、测量的角度来看,中轴线上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景观秩序。
比如我们站在一个宫殿前看景山,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对景都有主要的建筑物在后面去映衬,而且是有古建筑的轮廓作为前景的,所以每一个景观互相看起来都很有讲究、很有意思。
站在钟鼓楼上、景山上都可以看到好几个对景。
这些视线景观的秩序是几百年来保存下来的,我们今后也要不断坚持。
03/ 建筑有等级秩序
中轴线上的建筑也有不同的等级。
在图里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形状、颜色等等都有等级规定秩序。
清代建筑,对屋面瓦件颜色的选用有严格的规定:黄色的琉璃瓦只能用于皇家建筑,王府建筑可以使用绿色琉璃瓦或青瓦,而民居建筑只能使用青瓦。
04/ 规模有比例秩序
当然秩序还表现在数学上,它是有比例规则的。
左边的图画的是整个的北京老城,中轴线上有故宫,假设故宫的宽是A,长是B,那么我们以此为对照来看整个北京老城的一些空间分段:
从钟楼的北墙到正阳门箭楼的南墙是5B,相当于是5倍的故宫的长;
内城横向,就是从西边的城墙到东边的城墙是7B,是七倍的故宫的长;
内城纵向的长是7A,是七倍故宫的宽。
如果把这个尺度放小一点,聚焦于故宫内部,以故宫的三大殿的长宽为单位作对照,假设宽为A’,长为B’,可以看到前面三大殿的长宽正好是后三宫的2倍。
整个中轴线也是根据这个模式来设定的,这就是规模有比例秩序。
05/ 规划理念有传承
中轴线上还体现了规划理念。
这两张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中轴线与今天的中轴线的差异,但是无论历史怎么发展,我们基本的规划理念还是《周礼·考工记》理念的传承,虽然局部有一些改动,但是例如中轴对称、左右均衡、人和自然、建筑和自然相和谐等等这些基本的规划理念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
图上圈出的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在景山的后面新建的两个建筑,也是按照对称的格局来修建的,符合古代规划理念中左右对称的要求。
再新一点的,比如北中轴延长线上的奥林匹克中心区,主建筑也都摆在了这个轴线上,鸟巢和水立方分别居于中轴线的两侧。
而南中轴延长线上的大兴国际机场,是一个定盘针,它的定位正好是在中轴线的中央。
文章根据石晓冬于第三期“名城保护专家进校园”主题活动中讲座整理
“专家进校园”主题活动由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推出,旨在深化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强化中小学生名城保护意识,引导学生们成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与传承者,让北京的历史文化之光永续传承。
文章中图片均来源于作者演讲稿件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