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 08:25
85岁的杨小云常趁着家人不注意,走上丹江口大坝看一看,尽管步履已经蹒跚。群山环抱着丹江口水库的一泓清水,这里是“南水”北上的起点,也是她半个多世纪水利人生的起点。
△杨小云在丹江口大坝上
△丹江口水库航拍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的这一构想拉开了丹江口工程建设的序幕。1958年春天,中央正式批准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十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云集鄂西北;同一年,江苏常州金坛姑娘杨小云,考入河海大学的前身——华东水利学院,成为院系里为数不多的女生之一。
△杨小云(中)与同事
在长江之尾的南京,杨小云完成了大学学业;而800公里外,长江最长支流汉江上,丹江口大坝却因为缺乏经验导致的质量缺陷不得不停工。这是汉江上的第一座大坝,走出校园的杨小云和二十多位同学来到丹江口,承载起为大坝“治病”的重任,这支年轻的队伍中,还有她的爱人周子明。那是1963年,杨小云24岁。“来到丹江口一看,一片静悄悄的,因为停工了嘛,比较荒凉。”
十万大军大干快上的场景已经消失,而一腔热血的年轻人只能前进,绝不撤退。攻关坝体补强,是杨小云的第一个任务,她所在的施工技术处选定了4个坝块进行试验,以灌浆填充的方式加固混凝土,一年后,杨小云和同事们提交了一份关于混凝土补强的试验报告,为丹江口大坝复工打下基础。
△杨小云夜间检查大坝裂缝(1979年2月拍摄)
有了试验基础,1964年底,丹江口大坝重新开工,考虑现实情况,国家决定分期完成目标任务:一期先将大坝建到162米高程,蓄水位由最初设计的170米降为157米,确保大坝首先实现防洪、发电的功能。“大坝复工以后,就把247层有架空事故的混凝土进行了处理,效果比较好,解决了架空事故层问题,鉴定的结果都是合乎标准的,证明了补浆对复工、对后来的大坝加高都起了作用。”
复工,同样也是新挑战的开始。溢流面混凝土浇筑、闸门漏水处理、水下裂缝修补……工程难题一个接着一个,生活难题同样接踵而至。1966年初,由于长期劳碌,丈夫周子明突发疾病,因为丹江口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冒着极大的手术风险切除了他三分之二的胃。
正值大坝坝体补强施工的关键时刻,杨小云白天在工地忙,晚上赶去医院陪床,中途还要回家给孩子哺乳。为节省时间,她不得不每天抄近路,穿过一片乱坟岗。
△杨小云在大坝上工作(1986年3月5日拍摄)
那些远离家乡,与水泥相伴的青春,最终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中,大坝下闸蓄水、并网发电、一期工程完建……丹江口的这些历史时刻在照片里从黑白走向彩色,而人与自然的博弈,少不了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一场罕见的大暴雨在1983年10月初突袭了汉江流域,大坝一期工程迎来建成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考验。160.07米,杨小云清楚还记得这个数字。在全力泄洪的情况下,水库水位仍然超过大坝正常蓄水位3米,巨大的出库流量让闸门发生了剧烈颤动。
惊涛骇浪拍打着大坝,“走在人行道上,站着都不能说话,写字都写不成”,顾不得害怕,杨小云带着负责混凝土坝的团队沿坝顶一寸寸检查大坝安全,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最终,160.07米的水位没有继续上涨,大坝守住了。也正是这次洪水让大家意识到,大坝还不够高,还不足以承担南水北调的重任,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被提上日程——坝顶高程要增加到176.6米,正常蓄水位抬高至170米。“丹江口大坝不加高,水升不起来,没有水怎么向北方调呢?所以它是关键性的工程。另外还有一个意义,丹江口大坝加高以后能够把丹江口的防洪标准由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1990年,南水北调的呼声已经比较高了,中线工程主要就是从丹江口调水。”
1994年1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通过,初步设计后,水利部长江委和长江科学院决定在丹江口进行大坝新老混凝土结合试验。距离退休还有4年的杨小云意识到,自己还没到和丹江口告别的时候,她主动接下了试验项目负责人的任务。
△杨小云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现场
丹江口大坝加高方案被业内称为“贴补戴帽”,新老混凝土结合是其中的关键性难题。当时长江委派出专家到国内外考察,得到的结果却是,没有规模如此之大的“贴补”加高工程,这意味着杨小云和团队只能自己摸索。
“每次试验的目的不一样,第一次看看用什么水泥、什么方法,看斜坡面结合怎么样;第二次试验就是解决垂直面,受气温影响开裂怎么办;第三次试验就是要‘戴帽子’。每次试验完了,我们就搜集资料然后写报告,再经过长江委的论证分析,施工工艺可以用于丹江口加高工程。”五年攻坚,三次试验,杨小云全身心投入其中,不知疲倦。待到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时,已经66岁、本已退休的杨小云又一次回到了熟悉的工地。大坝在“长高”,杨小云安全帽下的头发也日渐花白。
△杨小云与专家团队
2014年12月12日,倒计时牌上的数字由“1”变成了“0”,丹江口水库首次实现蓄水160.27米,14点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万顷碧波奔向北方,这一天,杨小云75岁。“当时我和同事们高兴得不得了,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有的人搞规划,一辈子做中线工程,也没看到怎么通水、怎么向北方送水,我们这代人多幸福!看到了通水,那种心情没法形容。”
△85岁的杨小云在丹江口大坝上
后来,杨小云总听人说,丹江口的水甘甜清冽。她觉得,自己这一生是幸运的,能够为这份甘甜倾尽心血。当初立志为家乡“搞农田水利建设”的小姑娘已行至耄耋之年,儿孙辈中,依然有人在为丹江口大坝服务,他们的南水北调故事,还在继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责,他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地工作。我的一生为丹江口大坝工作了53年,这53年当中,大坝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廊道、每一处我都去过,这一生就是为了大坝做了这件事,巍巍大坝是最好的见证。希望它健健康康,更好地为中华服务,造福人民。”杨小云说。
△丹江口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