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更新说年味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关静

2024-12-12 16:43 语音播报

深读

上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成功入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等相关词条霸榜各大社交平台。与此同时,“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这一主题也引发了大家的好奇。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评价:“这个副标题非常有内涵,它强调的是我们中国人在过新年时所有的行为活动。”作为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从先秦甚或更早绵延至今,文化底蕴愈发深厚的同时,也在历朝历代的演绎下,不断创发新生命与新生机,“我们有时候不自觉,但是在生活中体现了传承”。为何要强调春节的“社会实践”?且让我们一一道来。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大屏幕播放春节宣传视频。新华社发

❶历法:过了腊八就是年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中国人基于日月运行规律、物候变换周期,以及农业生产生活节律,创造了传统历法体系,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实践。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最广为流传的俗谚说明,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八就正式开始了。段宝林在《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中提出:“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为上古的蜡祭”。

“蜡祭”即腊八节最早的雏形,指的是岁终“劳农大享蜡”,人们洒扫门庭、杀猪宰羊,举行欢庆仪典酬谢对农业、农事有所护佑的八位神灵。

《礼记·郊特牲》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蜡祭的地点通常选在丰收的地区举行,田里的庄稼已收割入囤,万物于天寒地冻之际躲于土地之下休憩,选在此时举办祭祀庆典,先民们欢庆丰收的意味颇为浓厚。

在祭祀时,他们击鼓奏乐,歌唱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由此看来,除了欢庆,庆典的另一层用意是:祈求神明,助佑世间万物趁此时好生休息,以便在新的一年里万物能归其位,待到丰收时候穰穰满家。祝祷过后,人们聚会饮酒,尽情欢娱,一连七八天均是如此。《礼记·杂记》里记载了子贡对次场景的惊讶:“一国之人皆若狂”。

如今,蜡祭虽然已销声匿迹,但从春节的民俗事象里依稀能寻得它的身影。基于农业生产生活节律,把岁终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固定到历法里,足可见人们对其的重视。

❷辞旧:祀灶祈福过小年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各家各户清洁美化环境,采购年货、烹制节日食品。人们祭祀灶王爷,礼敬天地,祈望家宅平安、生活美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小年”的说法,时间上虽稍有差异,但大多集中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这两天。小年在古代被称作“交年节”“小年节”,亦即旧年与新年交替之际。《四月月令》释道:“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日历一天一天翻过去,越往后,旧年剩的时日越少,新的一年便越来越近。中国人最会用人文雕刻自然时间的,在逐渐过渡到“新年”时,先要告别旧岁。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即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当口。

即便是到了现在,在大家都抱怨年味不浓,甚至不知道有“交年节”时,心里面依然觉得这两天是不同的。以“扫房子”为例,如有哪户人家在腊月二十五之前还没完成这项,心里大抵会着急——在交年之际、在合该辞旧的时候,院里屋内的污垢还没清扫出去,岂能不急?于是一家老小齐动手,洗锅碗、擦玻璃、丢垃圾,在腊月二十五“入年界”前,“以祈新岁之安”。

交年节时,一项重要的习俗是“送灶神”,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习俗的背后是人们祈望家宅平安、生活美好。送灶神源于“祀灶”,《释名》里有:“灶,造也,创食物也”,在灶火的“神奇力量”下,田里的庄稼、果实才变成喷香热腾的可口食物。

对于关乎日常生活民用的事象,人们格外用心,往往会生发出特殊的情感,“送灶神”即是如此。灶神的存在,将习以为常的“吃饭”,具象化为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在这一天要吃糖瓜、糖饼、糖糕,上天时希望灶神“述职”时多讲“甜言蜜语”,南宋范成大还写过一首《祭灶祀》,诗云:“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鸡零狗碎莫要提了,带回些“利市”吧——逼近年关,人们心底最朴实的愿望如此真切动人。

小年过后,入了年界,大年也就不远了。时间如常,不急不缓,而中国人却心照不宣,踱着文化的步子,有张有弛,在一项项民俗里迈向新年。

❸迎新:全家团聚守除夕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更岁交子,人们在爆竹声中,辞别旧岁,迎来新年。

新年与旧年交替,辞旧迎新的日子,便是“除夕”了。为了平稳过渡,围绕着“除夕”,驱邪、纳福、迎春的习俗更是充斥在生活里的各个角落,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人们写春联、剪窗花、张年画、贴福字、挂门钱儿、请门神……把里里外外装扮得红红火火、焕然一新。在旧俗里,人们还会在大门口的两侧挂两块桃木,有的还会在桃符上刻名字“神荼”、“郁垒”。如今,贴门神画即是挂桃符的延伸,还有的人家则是在屋里挂桃木中国结等饰品代替之,希望借助桃木的神性辟邪驱凶,安稳过渡到新年。

桃木的神性缘何而来?神荼、郁垒又是何方神圣?《玉烛宝典》引《括地图》记载了一则神话:“桃都山有大桃树,槃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入,初出,光照此木,此鸡则鸣,于是晨鸡悉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详之鬼,得而煞之”。由此看来,门神、桃板、中国结等等,除却美观,功用性也是极强的,与鞭炮吓退年兽一样,它们驱邪拔禊,一同守护着门宅安稳。

除了装饰,人们的一举一动也无不体现着驱邪纳福的文化心理。如:北方有踩岁的习俗,在院里铺满芝麻秸秆,除夕当天要将芝麻秸秆踩碎,大人通常会将这“庄严的任务”交与家中的孩童执行,“碎”与“祟”同音,芝麻秸秆被踩碎了,“祟”也就除掉了。压岁钱同理,压岁钱又名压祟钱、压胜钱,邪祟被压制住了,小孩在新的一年自然能够健健康康、平安成长。而糖果、坚果、果脯等各类供消遣的小食此时也化身“压岁盘”“压岁果子”,酸酸甜甜入肚,“新岁还君大吉祥”。

从除夕到正月初一,饮食习俗更是大有讲究,年夜饭里,寓意团圆的菜品珍肴层出不穷,在天南海北的餐桌上花样翻飞。最为重要的还得是“饺子”,除夕晚上包成,待到交子时再吃,取“更岁交子”之意。吃完这口热腾腾的饺子,新的一年也就真正意义上到来了。

❹贺岁:开笔清供好彩头

正月初一,是传统新年的开始。人们着新衣、戴花胜、祭天地、拜祖先,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共庆佳节。

正月初一开始,接福气、迎新春的习俗成为主流。洗漱打扮过后穿上新衣新帽,人们便开始走街串巷互相道贺了,希望通过语言的魔力,把福气赠送给彼此。

如今,每到春节,亲友之间发短信、发微信相互恭贺新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有越来越多人习惯在社交平台或朋友圈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

对于古人来说,通信尚且没有那么发达,千言万语只好诉诸笔端。宋朝人把“正月初一”唤作“正旦”“元日”“旦日”。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当时“元旦开笔”之俗蔚然成风,时人曰:“岁朝把笔,万事大吉”,意味着开新笔、蘸新墨写吉祥话。徐明庭提到自己小时体弱多病,祖父每年为其书写“元旦开笔,不染诸疾”语。

有趣的是,“万事大吉”“新春大吉”被后世广为传用,倒是用来求得“万事大吉”的具体习俗行为“岁朝把笔”却渐渐被后世人忽略掉了。我们自然不必再如古人一般“元旦开笔”,但作为一种表达心声、期盼人生如意的习俗,它依然存活于我们的生活里,当新春来临之际,化作一句“万事大吉”被发送到亲友的手机上。

在这一天,人们的言行举止往往要取个“好彩头”,以达到“万事大吉”。如避讳“死”“灾”“穷”等字眼,亦不能丢垃圾、泼脏水,避免把“福气”扔出家门。见人第一句话要说“恭喜发财”“新年好”等吉利话。

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年前赶完花市,此时桌上定是摆放有寓意吉祥的花草,“花开富贵”之余,也将满堂春色迎入室内,取了“瑞木迎春”的好意头。至于各色年宵花卉,水仙、桃花、蜡梅、红掌等,更是各有各的妙处,一如“岁朝清供”之俗,物物都有好彩头,汪曾祺曾说:“岁朝清供,即正月初设于案头的清雅物件,传为祀神遗风,给烟火味正浓的春节增添了几分清雅”。

中国年,内里尽是文化。中国春节是“可感、可知、可行、可观、可品”的生活体验,而“年味”正是从社会实践中而来,承载着中国人精神家园中的深刻记忆。


编辑:白杏珏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