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中的公园到公园中的城市——北京温榆河公园的规划实践
2024-12-12 20:2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首都的职责,也是民心所向;城市更新关乎首都发展,也与市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北京努力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北京情况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之路,实施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优秀案例。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日益广泛,机制创新不断涌现,名城保护的全新局面正逐步展开。

为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丰硕成果和重要成就,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支持,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本栏目精选其中部分案例,旨在推广践行名城保护理念的优秀更新实践。

案例名称:温榆河公园规划实施

案例类型:实施项目类

参与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北京市海淀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朝阳区政府、顺义区政府、昌平区政府、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温榆河公园协调小组办公室)

实施时间:2019年至今

北京温榆河公园位于中心城区东北边缘,朝阳、昌平、顺义三区交界,温榆河、清河两河交汇处,是北京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与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的重要通道和节点,也是全市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防洪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2019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技术总牵头单位,多家单位参与,以工作营的形式开展了从“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研究”到“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再到“示范区详细设计”的规划实践,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级逐层深入,保障规划理念和方案高效传导并落实。

在《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顶层设计支撑指导下,公园分期建设顺利开展,按照“一年启动、两年示范、五年成型、十年保育、多年成景”的目标要求稳步推进。公园规划面积达30平方公里,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批复后首个规划实施的大尺度绿色空间,全面建成后将是北京六环内面积最大的“生态绿肺”。

温榆河公园彩色总平面图

全方位的规划思考和探索创新

一、以绿为底,

系统构建两河交界处的“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公园,温榆河公园是城市级的结构性绿色空间,是由若干各具特色的绿色空间组成的公园群。规划首次提出“生态、生活、生机”的“三生”理念统领全域规划设计,跨行政区进行空间统筹,跨专业进行技术统筹,跨部门进行统筹实施。

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和生态修复技术,以生态为底、以路为骨、以水为脉、以人定需,全面把控生态、文化、交通、水利、休闲游憩、安全韧性等各方面的要求,统筹生态涵养、生境修复、生物多样性及蓄滞洪功能,构建了“一心、两带、十片、多点”的整体空间格局。

倡导生态空间多要素协同与功能复合利用,形成精野结合、碧水相连、文化镶嵌的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尺度蓝绿空间。落实“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思想,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将非建设空间和城乡建设空间有机融合,使原本三区交界处背水发展的消极边缘地带,成为深受市民欢迎的绿色生态网红打卡地,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改造前

改造后

二、从关注建设到修复生态,

探索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实施路径

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通过生态留白、生境塑园、精野结合3种方式,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最佳方案。

1)生态留白,创新生态修复模式。规划以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前提,从保护角度出发首次划定“生态留野区”,对绿色空间进行生态留白。区域内禁止任何建设,通过自然保育和封闭管理完整保留自然生境,最大限度降低甚至消除人为建设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划定大面积“自然郊野地块”,通过自然演替为主、人工播撒和栽植为辅的手法进行生态修复,探索了自然繁衍的“荒野式”生态修复路径。

公园绿地

2)生境塑园,提升生物多样性。将生物多样性作为第一考量,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系统修复混交、复层、异龄、长寿、蜜源、食源的近自然生态林,依托公园内地形地貌营造密林、疏林、农田、水域等8种生境,形成物种多样、自然演替的近自然生境系统。对现状林地、草滩进行修复提升,保护如小弄蝶、鼹鼠、草兔等本土生物生存的栖息地。在公园内部设置本杰士堆、鸟岛、昆虫旅馆、巢箱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设施,增加栖息地连通性,丰富微观生境,为小动物们构建安全友好、自然生态的生存环境。

湿地鸟屋

3)精野结合,建设全生命要素和谐共生的“成长型公园”。探索面向非建设空间的大地景观设计方法,以“精野结合,大面是野,重点是精”为原则,细化具有北方特色的大尺度蓝绿空间设计。在建设过程中尊重自然动态变化和成长过程,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涵养生态,采用自然演替的方式形成林中有园、林田相间、林水相依、湖草相映、自然质朴的近自然景观风貌,为老百姓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态产品。

精野结合的景观营造

三、从工程思维到精细提质,

市政、交通工程与生态景观有机统一

以水为脉,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提升水景观。构建“两水”“五环”“十湿田”的再生水和雨洪水利用格局,形成以水体自净为核心的水生态网络。结合不同情景下洪水淹没范围,精准配置不同类别植被,在淹没区域内种植抗逆性强、净化力强的滨水植物;淹没区以外的区域以节水耐旱、低维护的乡土植物为主。沿温榆河打造10.2km长自然滨水廊道,沿清河修复6.6km长水生态自然净化示范岸线,沿老河湾形成4.3km长充满野趣的生态体验型滨水空间,并将水文化和关隘、馆驿文脉记忆融入景观节点设计,营造生境丰富、景面文心、底蕴深厚的滨水活力空间。

以路为骨,构建“外畅内幽、快慢交融、景路一体”的交通系统。以公园容量和交通承载力模型分析为基础,在保证区域交通功能基础上,塑造宜曲不宜直、宜慢不宜快、宜窄不宜宽的道路网络,生态化处理道路断面,塑造具有公园特色的市政车行林荫路系统,为行车人带来车移景异、浸入绿色生境的特色体验。通过建设生物廊道,弱化城市道路对公园生态连通性的影响。精心策划25km马拉松跑步路线,满足市民对高质量绿色空间环境的需求和期待。

景路一体的道路设计以及道路下方预留的生物通廊

四、从贯彻理念到研究办法,

探索非建设用地控规编制方法

强化规划的空间引领作用,理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空间的“图底”关系,统筹整合多规用地,协调处理水、林、田等矛盾图斑,实现非建设用地全域全要素管控“一张图”。以“边界管控+用途管控+指标管控+规则管控”的方法,构建非建设用地控规编制体系,分10个组团编制规划图则,细化13类管控内容和12项生态指标,将生态管控要素和“刚弹”结合的引导要求精准传递到下一阶段公园建设管理之中,形成全域、全要素覆盖的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

大尺度绿化金名片”将再焕新活力

2020年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建成开园;2021—2022年,昌平、顺义、朝阳三区范围内的公园一期部分也陆续开园。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各区分组团、分期实施的控制引导要求已在详细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全面落地。截至2022年底,在温榆河公园区域内已经观测并记录动植物614种(包括动物474种、植物14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北京市保护物种47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23年年初,北京温榆河公园朝阳段二期项目正式开工,二期规划面积约9.41平方公里,大小约为1.4个“奥森”。目前,各个区域的地形地貌和水系湖区已经成形。

游客沉浸在美丽景色中

朝阳段二期项目划分为六个区域,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秉持“生态、生活、生机”的内涵理念,围绕“温榆生活·潮玩文化”定位,将打造大河、湖岛、森溪、田园、驿站等五大景观,引入教育、营帐、运动、潮玩、音乐等主题元素,创造出6大场景、8大明星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求,打造微度假综合体。

北京温榆河公园朝阳段二期效果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相信不久的将来,在首都“城市公园环”和“郊野公园环”这两条“绿色项链”上还会闪耀更多璀璨的绿色“宝石”,我们的城市终将成为绿色环抱的“公园中的城市”。

内容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风景园林》、北京朝阳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