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21日,在西长安街上,有一座地标式建筑——北京电报大楼竣工。这座具有苏式建筑风格的宏伟楼宇,其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则为3800平方米。连同居中位置的塔钟部分,电报大楼总高度为73.37米,其主楼东西长度为101.3米,南北宽度为18.1米。大楼主体为七层,整体建筑呈“山”字型。
与北京站“东方红”乐曲相呼应的电报大楼钟声
1960至1980年代之北京,入夜后万籁俱寂,长安街则华灯初上。就在此时,距离电报大楼5至10公里开外的京城民众,尚能隐隐约约地听到“东方红”的整点报时之声。这声音,与京城东部的北京火车站之整点报时声交相辉映,形成了一曲弥漫于首都的“夜间交响曲”。
打电报,留给不止一代人深刻的情感记忆
如果说,北京人对于长话大楼要相对疏远一些。那么,他们(她们)对于电报大楼的记忆,或许就显得更加真切。每到年节,都会有许多首都市民打电报给外地亲友,询问他们的归期。与此同时,也会有不少准备踏上归途之人,在行前打电报至京,以便亲人能够于确切时间接站。
为此,让我想到一部由严歌苓创作、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影片,名曰《归来》。其中,巩俐饰演的冯婉瑜,在精神变得不正常以后,竟然无法辨认自己的丈夫陆焉识。她所能记住的,就只有自己丈夫的电报上所写明之归来日期(电影里似乎是通过信函)。于是,冯婉瑜便年复一年地等待丈夫,哪怕是与“陌生”的丈夫肩并肩地站(坐)在一起时,心里想着的依然是陆焉识电报上之“归期”。
“不出大事儿”,一般是不会轻易打电报的,尤其是“加急电报”
一般说来,如果不是家里出了啥大事儿,电报费用也是可以省下的。而那些半夜三更传来的“加急电报”,是着实会让接到过它的人家心惊肉跳一番的。记得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当中,因走穴且当了穴头而陷入困境的和平发来“202加急电报”时,就曾令老傅一家紧张万分。据说,1978年的电报费用,是每字0.035元。发20个字左右的短函(起码能把事情说明白)大约需要0.8元。所以,直至1990年代以前,打电报与发信函还是京城民众最主要的对外联系方式。
常年“通宵不眠”者,在曾经的岁月里,或许只有电报大楼
在曾经的岁月里,国内几乎所有的电报局,都不会工作到深夜。唯一的例外,只有北京电报大楼,这里乃是24小时营业。电报大楼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通信设备,其产地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楼塔钟的设计、制造与安装,则是得到了民主德国专家的帮助。
由于电报大楼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得其自1952年筹建之时起,便先后成为邮电部、北京市长途电信局、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北京网通综合信息中心等机构的办公地点。如今,电报业务虽已不复存在,然此地依然作为某重要国家机关的新闻发布厅来使用。
消失了一条“大栅栏”,诞生了一条“钟声胡同”
由于电报大楼的修建,使得附近的胡同名称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有意思的便是钟声胡同。此胡同位于而今西单图书大厦的东北侧,其最初的名称为“大栅栏”。这一名称,始自清代中叶。由于此前的木栅栏破旧衰朽,使得当地改换了一座高大的铁栅栏,该地名称随之改作“大栅栏”。据此可知,自清代中叶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内至少有两条名为“大栅栏”的胡同。待电报大楼建成后,随着整点报时的钟声响起,位于西单东北侧的这条“大栅栏”亦于1965年更名为钟声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