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者,在于民心。方庄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接诉即办的“1+N”新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模式一:聚焦疑难杂案,整合专业力量
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专业力量,整合二中法、市检二分院、业委会、物管会、派出所、市场所等各领域单位,构建辖区单位、职能部门、街道及社区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商平台,使得街道够不着管不了的重难点问题得到更加有效和迅速的解决。
典型案例
“老王啊,多亏了社区居委会和王法官,要不然我还一直错怪你咧!这下好了,家里漏水的事儿终于解决了!走,上我们家吃饭,好好给你赔个不是。”家住紫芳园社区的孙先生对楼上邻居王先生说道。在社区党委和二中法的联动机制下,困扰孙先生三年的漏水问题得以解决,并且还成功化解了居民纠纷。
案例背景:紫芳园社区孙先生家漏水严重,一直怀疑是楼上居民家里漏水所致,希望社区居委会联系片警、物业联合执法处理。后经了解,孙先生家漏水已达三年之久,同时,因漏水问题,孙先生与楼上业主王先生多次沟通无果,双方关系恶化,小区里见面经常恶语相向。
主要做法:社区居委会在初步调解无果后,首先迅速联动二中法、物业公司开展协商交流。法官凭借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调解经验及时介入,不仅讲解了近年来多起类似案例的判决情况,还针对性地帮助双方分析了法律规定与责任界定,引导双方依法依规处理问题。其次,在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的协调下,组织专业机构鉴定分析漏水原因。最终,在法官提供的专业法律指导下,两家通过法律诉讼合理界定了责任,成功化解了纠纷。
成效启示:社区是老百姓幸福栖居的家园。紫芳园社区注重法治共建成果转化,积极探索法治资源在疑难杂案中的应用,通过普法驿站进社区的方式,面对面释法,心贴心说理,圆满化解了多起邻里纠纷。其他社区纷纷效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扩大与司法部门的合作交流,健全工作机制,以法治之力,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模式二:携手邻里共治,打造熟人社区
全面激活社区支部书记、楼门长、志愿者等居民骨干的智慧与力量,同办件干部一起与诉求人面对面沟通,利用“邻里熟人”的独特优势,充分了解第一手信息,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居民的诉求。居民骨干在协助社区发现问题、排查安全隐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小区环境卫生、道路坑洼等问题直接向社区反馈,助力社区未诉先办,主动治理。
典型案例
“有困难,找我!”今年74岁的吕阿姨是芳城园一区第二社区的居民。热心肠的她自从退休后,就自愿加入到了社区志愿者队伍中,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吕阿姨担任乙9号楼楼长多年,她奉献于社区,服务于居民,在楼内几乎一呼百应,是居民的贴心人,还带动了左邻右舍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案例背景:2024年10月底,芳城园一区第二社区接到居民诉求——开放9号楼斜对面消防门旁边的小门。因为9号楼消防门紧邻二环辅路,为保障小区居民财产安全,自2020年封闭至今。因从小门出行更加便利,居民对开放小门的期望越来越高,但有少数居民持反对意见。
主要做法:芳城园一区第二社区党委迅速就此事搭建议事协商平台,引入多元治理主体。社区居委会联合街道相关部门、物业公司实地踏勘小门周边交通环境、服务设施等,论证可能出现的交通、治安等隐患及预防措施。社区志愿者吕阿姨积极到居委会与社区书记、管楼干部探讨小门开放方案,研究如何满足居民需求、消除隐患、化解矛盾,并协助居委会组织9号楼居民代表就小门开放问题召开专题座谈会。21名居民代表参会并就小门开放发表意见,大部分参会代表同意打开小门。
座谈会后,吕阿姨又组织楼内其他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通过敲门入户、电话联系、微信询问等方式,对9号楼233户居民进行了问卷意见征集,同意开放小门的户数占比为71%。吕阿姨在楼内积极探讨小门开放方案,现场答疑解惑,将持反对意见的居民逐个“攻破”。
在吕阿姨的热心张罗下,9号楼消防门斜对面的小门顺利开放,成功解决了居民出行问题,为9号楼居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成效启示:社区志愿者的加入促进了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正是一名又一名像吕阿姨这样的志愿者不断地发光发热,才能给社区居民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志愿者精神倡导无私奉献与友爱互助的价值观,正是构建和谐社区文化的基石。志愿者们的行动不仅能够传递正能量,还能激发更多居民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增强社区凝聚力。
模式三:挖掘治理潜能,共情共鸣解“心结”
针对辖区居民中国家部委等体制内干部较多,对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要求较高的特点,街道和社区积极邀请诉求人亲身参与办件流程,让诉求人更加全面地了解基层工作情况,促进居民对街道及社区干部的理解和认同,成功将部分诉求人转化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典型案例
“23层的老李我熟啊,这么着吧,我跟你们一块儿跟23层的住户们去沟通。”社区居委会诉说着办件遇到的难题,并邀请张先生参与办件,张先生充分理解社区工作的不易,积极与不配合住户沟通,使得热力公司迅速排查并找到了暖气损坏点位,及时进行维修处理,顺利解决了张先生家里供暖不热的问题。
案例背景:家住芳城园一区6号楼28层的张先生试供暖期间发现家中暖气不热,连忙拨打12345市民热线寻求帮助。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迅速响应,联系热力公司立即前往张先生家中了解情况,排查原因。经分析,是由于受到23层的供暖设施影响所导致。社区居委会及热力公司工作人员以敲门入户的方式对23层的住户进行排查时,有部分住户不配合维修,并表达对23层供暖影响28层暖气的质疑。
主要做法: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接到12345市民热线之后,迅速联系热力公司前往诉求人张先生家中检修暖气,快速的响应与积极的态度让张先生十分感激,同时也对社区工作充分肯定。随后,热力公司分析出是楼下居民的暖气问题影响到了张先生家供暖,而楼下有部分住户不配合检修。居委会工作人员向张先生诉说目前进展并向张先生发出参与办件的邀请。张先生十分理解社区工作的不易,欣然同意。在张先生出面协调后,充分利用熟人优势,邻里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得到了楼下居民的理解与配合。在此情况下工作人员迅速找到了维修点位,顺利解决了张先生家中供暖不热问题。事后,社区工作人员为张先生参与办件的行动点赞,张先生感叹道:“这一趟下来,我才亲身体会到社区治理真是不容易啊,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往后我肯定多多支持咱们社区干部工作!”
成效启示:通过一部热线,结交了一位朋友,社区不仅与诉求人建立“熟人联系网”,形成有事找社区、找身边人的工作模式,还邀请诉求人亲身参与办件流程,使诉求人站在基层干部的角度全面了解基层工作情况,理解街道及社区干部,吸纳诉求人成为社区建设力量的一份子,扩大治理朋友圈。
千头万绪的工作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面对繁杂的社区治理工作不能只靠单打独斗,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 丰台时报
供稿 方庄街道
编辑 原梓峰 实习编辑 张雪琦
审核 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