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4 20:19
溶栓时间窗从4.5小时延长到24小时,国内动脉取栓治疗率突破7%,患者从到达医院到接受完溶栓治疗时间由1小时缩短到20分钟左右……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实现溶栓药物、溶栓时间窗、动脉取栓适应人群和卒中诊疗体系的四大突破。
14日,在第七届中国血管神经病学论坛上,随着《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和《急诊卒中单元建设指南》发布,这些大部分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开展的成果将陆续在全国推广,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效果。
众所周知,卒中的特点是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每年,我国约有200万个卒中新发病例,约80%为缺血性卒中。在这类卒中的早期阶段,通过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再灌注治疗可以恢复脑血流,显著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残疾的几率。中国卒中学会会长王拥军说,围绕到2030年,“所有二级医疗机构都能开展静脉溶栓”“静脉溶栓比例提升至80%”“动脉取栓治疗率提升至30%”“再灌注治疗的安全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等目标,此次两份新指南实现了四方面的突破。
溶栓药物的选择范围实现从“1”到“4”的突破。王拥军说,以往静脉溶栓药物依赖进口,药品费用高、经常面临断药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科研团队围绕溶栓药物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截至目前已经证实替奈普酶、瑞替普酶、重组人尿激酶原3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药物经过国内科研团队优化生产工艺后,使用更便捷、价格更低。溶栓药物从原先的阿替普酶的单一选择,增至4种选择,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实现有药可用。
溶栓治疗时间窗扩大。曾经,“发病后4.5小时以内”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一旦超过往往只能进行保守治疗。我国科研团队应用人工智能工具,对患者进行辅助判断,可以将溶栓时间窗延长到24小时。“大多数患者有了溶栓治疗的机会,致残率可以降低9%。”王拥军说,科研团队将针对更多溶栓药物开展“扩窗”研究。
动脉取栓治疗适应人群扩大了。因为治疗条件较为苛刻、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我国动脉取栓治疗率仅为7%左右。近年来,包括我国等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先后进行了6个针对大核心梗死取栓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已经证明更多的患者有机会通过动脉取栓获得治疗。
治疗卒中,1分钟都不能耽误。传统诊疗模式中,患者到达医院到接受完溶栓治疗,平均需要约60分钟。科研团队通过打造急诊卒中单元,结合移动低场强核磁、人工智能、新一代溶栓药物等技术,实现患者治疗时间缩短到约20分钟,大幅降低患者致残率。
这些成果中的大部分研究由我国科研团队主导开展,其中人工智能系统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发。王拥军透露:“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建设一系列落实新指南的国家体系,建立覆盖全国的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培训中心、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安全监测与反馈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