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之子》:暴风急流中有美丽的青春
北京晚报 | 作者 王蕙子

2024-12-15 20:15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柳河之子》 林万华 中国言实出版社

长篇小说《柳河之子》是一本有独特价值和独特意义的书。它抒写了一位残疾人坚强奋斗的生命之歌,可谓故事独特、人生独特、感想独特。小说里有些情节是作者林万华先生亲身经历或体验过的他身边人的事情。他们从小一起吃苦长大,最能了解成长的艰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动荡的岁月里,光是活着就很艰难了,何况主人公柳疆远还是靠拐杖行走的小儿麻痹症患者。然而,他却是一个不服输、有追求、有梦想的少年。小说所描写的这个家庭独特,父亲柳峰是优秀的一线铁路建设者、铁路局中层干部,在“文革”动乱时期含冤死在支援边疆建设的岗位上。这让他三个原本可以快乐成长的孩子,在求学上进的路上,命运和遭遇雪上加霜。年轻的母亲兰芳吃尽苦头,坚强撑起一片天,用柔弱的肩膀护佑三个儿女长大成人。

小说基调沉重,但沉重里又有不屈不挠的成长和抗争,如推着石头前进的希腊神话英雄西西弗斯的坚贞,如贝多芬那铿锵有力的《命运》交响曲的弹奏,给人无限的力量。小说里,靠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不断克服生活磨难的三姐弟柳疆梅、柳疆远和柳疆声,在坚强的母亲兰芳的辛苦哺育和抚养下,相互扶持,温暖鼓励,一步步走出生命的泥潭。他们之间的感人亲情,是生命的支撑和无穷的动力。生活最终眷顾了他们,虽然母亲得病去世,但三姐弟都熬出来了,各自有美好的前途和归宿。

小说笔意舒缓,情意绵绵,细腻诚挚。作者怀抱一颗赤诚和善良之心,事无巨细描写普通人清贫但美好的家庭生活,村人乡邻、同学朋友和师生之间的情谊。尤其是围绕柳疆远一步步的艰难求学之路,以及他的恋爱曲折、工作选择、心理变化,小说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刻画,多有感人肺腑之言、细节动人之处。比如在他求学时因为腿有残疾被人欺负,三次高考均超过录取分数线几十分却不被录取的悲伤难抑,恋爱自卑受创,学自行车多次被摔,招工被拒,最后自强不息寻找到新闻宣传和为残疾人服务的出路……可谓字字血,滴滴泪。如这些语句:

许多年以后,疆声在疆远的日记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柳疆远,你要努力啊努力!将来一定要活得体面、活得有尊严,活出个人样儿来,让那些嘲笑、羞辱、歧视过你的人看看,你绝不比他们差,更要比他们强!”

“我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向前、向前!暴风和急流中有美丽的青春,起伏和颠簸是我命中注定的摇篮。”

“我相信你能像保尔那样,面对人生的挫折、苦难,不做懦夫,战胜自己。”

西方哲人曾说:“未曾长夜恸哭者,不足语人生。”《柳河之子》就是柳疆远奋斗的人生,不屈的人生,长夜痛哭之后倔强顽强终于出彩的人生。多少次磨难打击,多少回白眼受辱;生活的不公,命运的折磨,四肢康健之人尚且不好承受,何况他身有残疾,还心高气傲!他不服气,不服输,一次次向不平不公的现实发起顽强进击、搏斗和抗争,可谓一曲残疾人的慷慨悲歌。

读书是进步的阶梯。这个家庭是崇尚知识的,这样独特的见识和执着的追求,注定他们能坚持不懈改变命运。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母亲兰芳这个普通女人的强大。在丈夫去世、有冤难申的痛苦绝境里,她仍然咬牙想办法供孩子上学,让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将来有个谋生之道。这让我想起许多贫寒家庭的父母与孩子,都是这样走出来的。生命的泥潭需要几辈有见识有毅力的人接力拼搏才能走出来。我的原生家庭也贫穷,农村两三个孩子的都上不起学,但我父母亲咬着牙对我们6个孩子说:只要你们有能耐,哪个上学我们都供!别像我们一辈子在农田里下苦力。最终我们家考出来4个大学生,都在城市里安家立业。

长大之后想一想,在那个饭都吃不起的年代,艰难困苦中的父亲母亲能有这样的见识与坚持,是多么难得的品质,而生在这样家庭的儿女,又是多么幸运!我永远记得我上第二个大学时,父亲才40多岁,生活磨难的重担让他过早白了头发,为了给我凑几千块钱的学费,一块一毛一分的票子和钢镚儿都拿来了……

机遇和命运会回报那些有准备能吃苦之人。《柳河之子》中的几个孩子都很争气,组成了一个有爱的家庭。他们以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不断激励自己,一次次奋起反抗命运的残忍。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自食其力,是我们每个人立足社会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对一个残障人士来说,达到这个要求需付出比常人更多倍的艰辛。主人公柳疆远聪明勤快,很能干,他能屈能伸,珍惜每一次机会和平凡的岗位。在一个难得的招工机会被人取代之后,他反而忍辱负重,以德报怨,自己主动寻找出彩的时机,终于靠自身特长一展身手。小说写出了这个人物内蕴的善和良好家风所沉淀出来的修养与素质。他克己复礼,兢兢业业,自强自立,这是他能成功自食其力的关键,也是作者对主人公情深义重的怀念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可谓一部斗志昂扬的作品,励志感人。我想,它对今天的青年一代,都有很强的教育启发鼓舞意义。

小说还着意描写了苦难又温情的故乡柳河村(实为房山古镇琉璃河),潺潺流淌的柳河水,在苍苍风雨里轰然倒塌的民国年间的柳河老宅,和那年少时美好的梦与情怀,都成了永远的牵挂和怀念之所。故乡、童年、父母,永远是抚慰游子心灵的港湾。世事沧桑,浮生变幻,父亲母亲和柳疆远曲折磨难又温情脉脉的生命印痕,永远留在了这深情眷恋的笔墨之下……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