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见证!北邮人的荣耀时刻!
2024-12-17 13: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喜报频传寒冬暖

奋楫扬帆正当时

时光不负热爱

近日,北邮人再拥收获满满

让我们一同见证他们的成果

北邮师者:深耕固本,创新开路

近日,第二届全国信息与通信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信息与通信科技领域的近3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信息与通信技术名词审定的意义与方向。在此次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院士当选第二届全国信息与通信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平院士在讲话中指出,信息与通信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是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推动信息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国家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话语权具有深远影响。他指出,术语的标准化不仅是科研人员交流和学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科技创新成果的核心。他表示,将继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整合优势,深入参与术语审定的研究与讨论,积极贡献于名词审定工作,为中国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作为国内外通信领域的顶尖学府,北京邮电大学不仅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具有深厚的积淀,更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上具有重要影响力。此次大会标志着学校在推动信息与通信领域术语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的又一重要突破。学校将继续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和名词审定工作,推动信息与通信科技的规范化发展,助力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近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中俄科学家已成功研发出一种抗极寒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纳米材料》期刊上。这种材料能够在异常恶劣的低温条件(-150℃)下,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强度以及良好的可塑性。我校数学与信息网络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乔建永教授是该成果的主要研发者之一,以数学创新思维启发了抗极寒材料研发的新思路。包括“科技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国内主流媒体重点转评了这一科技新进展。

新材料在受到冲击时也不会碎裂成许多碎片,这与晶态和非晶态金属合金边界上的特殊瞬变过程有关。在这一边界出现裂纹会导致裂纹尖端前的原子跃迁,从而引起材料强烈的局部加温。加温后的金属更具可塑性,会改变断裂性,抑制裂纹扩展,规避材料断裂裂纹扩展“剩余集”的发育,这使得样本在低温条件下仍能保持强度。这项成果可用于制造在低温或超低温条件下运行的机器部件和结构,在航天、低温工业和极地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日,我校电子工程学院邓中亮教授团队(邓中亮教授、林文亮副教授、王珂副教授等)牵头的《Satlink:6G卫星通信链路动态验证工具》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商业航天与应用技术创新成果。该成果发布会由北京市科协指导,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等主办,旨在进一步丰富商业航天应用场景,推动航天技术与重点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示范,培育一批航天应用创新发展新业态, 优化行业科技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合作和行业高质量发展。

北邮牵头的《Satlink:6G卫星通信链路动态验证工具》面向手机直连卫星中高动态场景对可靠、敏捷、高速通信体制的迫切需求,针对当前链路级仿真平台中面临技术演进迭代慢、大规模星座动态链路-关联能力弱、业务性能呈现差等挑战,研制了面向手机直连卫星的链路级仿真平台,突破了基于球面圆台的星地大尺度立体仿真空间约束、多波束多通道的并行链路衰落与传输模拟、端到端的视频数据流传输质量表征、比特流仿真向半物理仿真输出转换等关键技术,率先实现了直观、精细、多功能链路仿真功能,为 6G星地链路的通信体制设计、终端接收算法、基带芯片设计等关键功能提供重要支撑。该成果已应用于我国卫星通信项目、研究院所、商业航天公司等。

近日,第15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外语类专业组)翻译专业组全国总决赛在上海举办,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全国初赛排名前10位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云端直播超14万人次在线收看。人文学院刘佳老师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取得了我校在该赛事历年来的最好成绩。

“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是我国最早举办的全国性外语类教学大赛之一,在国内外语教学领域颇具影响力。大赛连续5年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助力高校教学相关能力与质量提升。本届全国总决赛形式为说课比赛。刘佳老师凭借多年的教学功底、独特的教学设计以及对教育技术的洞察理解,展现出了优秀的数智教育应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获得专家同行的高度认可,彰显了我校外语教学的深厚实力。

近日,2024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举办,线上同步直播。19组参赛教师团队同台竞技,8万余位教师观摩交流,共探数智赋能外语教学有效路径,共享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思路。我校人文学院王姗姗、刘佳、郑春萍团队荣获全国总决赛冠军,张钫炜、焦丽霞、赵欣团队荣获全国总决赛季军。

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在全国高校外语教育领域广受认可,被连续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本年度“教学之星”大赛主题为“外语教材的有效使用:数智融合,创新育人” ,共吸引全国800余组教师团队参赛。本次获奖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的教学风采和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我校《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七版)》和《信息安全概论》获评2024年度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材。

我校王东滨教授主持的“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定义网络与安全课程建设”项目,以及鄂海红教授主持的“科研诚信多模态大数据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

我校计算机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李士刚教授获得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布难题揭榜第107期火花奖奖励。

我校智能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翁迅、张经天老师作为合作者参与的项目《医药物流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及规模应用》荣获2024年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宝供物流奖”一等奖。

北邮学子:捷报频传,携梦凯旋

202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典礼于近日举行,我校共组织93支队伍参加本届竞赛,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北京赛区一等奖9项、二等奖16项;海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图:贺祖国老师及参赛学生代表黄嘉宇、王鹏翔、徐一笑、张力月

图:获奖学生王鹏翔、黄嘉宇、徐一笑(左2-4)

获奖学生张力月(右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办,1992年开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33届,是国内受众规模与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学术赛事。本赛事强调数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跨学科团队合作,解决来自工程、经济等领域的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近日,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决赛举办,我校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4项。同时北京邮电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

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是全国物理实验类最高级别的学科竞赛,本次比赛全国共计667所高校、2755支队伍、15715名师生报名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我校2支队伍挺进决赛并全部获得一等奖。

近日,2024年快递产业创新大赛总决赛落幕,我校项目团队荣获4项金奖、1项银奖和1项铜奖,获奖总数、金奖数量均刷新学校历史纪录。同时,北京邮电大学因出色的组织工作荣获优秀组织奖

快递产业创新大赛由国家邮政局主办,旨在激发行业创新创造活力,加速构建创新型人才梯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本届大赛以“融智创新,递创未来”为主题,聚焦快递产业升级、服务提升、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平台建设以及寄递安全等六个核心领域,设置创新产品设计、工作流程优化两大比赛项目,并区分学生组与社会组两个赛道。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159个单位,共计1106支队伍踊跃参与。本次快递产业创新大赛,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在快递物流产业相关学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未来学校将持续为快递产业创新发展贡献北邮智慧与力量。

近日,第十一届提案中国•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落下帷幕,我校选送的《关于规范网络电商环境的提案》(国际学院学生王慈悦、任思睿)获大学组“优秀奖”, 北京邮电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本次大赛由外交学院、北京市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联合主办,共青团外交学院委员会、外交学院模拟政协协会承办。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近800所高校和中学的10000余份提案,内容涉及教育、经济、科技、文化、医疗、社会等多个领域。此次参赛是北邮学子有序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彰显了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面貌。

12月14日,第二届全国先进计算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在四川达州落幕,计算机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网络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团队凭借“智通芯河——DPU硬件加速大模型”项目荣获全国一等奖。项目聚焦数据中心和云计算领域,通过自主研发的数据处理单元(DPU)实现国产化替代,显著提升了大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模型训练推理的效率,赋能工业、电力等行业数智化发展,同时为学校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崭新平台与发展机遇。

我校两支中外学生组成的团队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发明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我校人文学院研究生李汀荣获第六届全国能源翻译大赛决赛三等奖。

我校玛丽女王海南学院黄煜博、徐僖、张丞、冯嘉琪团队的《基于多模态AIGC技术的多感官陪伴关怀系统》项目,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我校学生在2024年北京市学生国防素养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我校两支队伍荣获第十届北京高校兵棋推演大赛三等奖。

怀热血之心行前路

以奔跑之姿向未来

踏梦而来

向光而行

为奋进的北邮人点赞!


作者:

北京邮电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