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北京中轴线申遗成果 带动首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17 17:58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好北京中轴线申遗成果,北京在推进首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上坚持首善标准、争当示范标杆。

夯实系统性保护之基 完善工作运行体制机制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始终注重法治引领、机制先行,持续完善顶层设计,构建规范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2017年,“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2020年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明确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修订《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发布《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压茬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7月—2023年6月)》,建立整体保护体系。系列法规规划的颁布实施,是确保申遗成功、赓续申遗成果的基础。

首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需要在坚持机制先行、加强顶层设计、贯彻整体理念上持续下功夫,借助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契机,推动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制定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强化文化遗产法治保障。北京市以《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为纲,统筹建设老城、三山五园地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两区两轴”,创新整合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及其串联的若干保护传承重点片区,形成“三带多片”,点面结合、跨区整合、强强联合,总体构建北京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空间格局,在更高维度上争取规划、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到中长期有规划、短期有行动计划、年度有折子工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建强系统性保护支柱 统筹融合各方力量支持

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包含多产权多类型点位,申遗工作涉及面广、敏感度高,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历届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会议,专题研究中轴线申遗和老城整体保护,探索建立央地协同、市区配合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建立覆盖15处核心遗产构成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协调机制,设立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中轴线所在辖区组建区级专项工作组,市区各部门“一盘棋”谋划、“一股绳”作战,统筹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各项任务。调动全社会参与,建立全国首个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聘请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督员,联合首都高校打造“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推动社会各界形成保护北京中轴线的共识,厚植文化自信和民意基础。

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文明瑰宝,需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依托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致力于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难点问题。持续举办北京文化论坛等品牌活动,邀请中外嘉宾探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学术前沿,宣传交流各国各省典型案例。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联动京津冀,发布三地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倡议书,联合贯通京冀两地“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逐步形成政府与社会、域内与域外、国内与国际相互支撑支持的良好局面。

2024北京长城文化节群众性文艺晚会

抓住系统性保护之要 创新活化利用方式方法

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文化复兴,实施文物腾退。开展大栅栏、什刹海等历史街区有机更新和天坛外坛保护性整治建设,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北大红楼成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阵地,蒙藏学校旧址、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等重要史迹面向社会开放,庆成宫、贤良祠、古观象台等重点文物完成住户腾退。发挥北京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优势,利用大数据、数字孪生等科技手段,探索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新路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数字中轴”项目,开创数字化技术全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先例;建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实现传统遗产保护管理的数智化转型升级;完成北京中轴线局部空间数据入场交易。文物活化利用和创新技术应用提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新动能。

北京市借申遗之势从全市视角出发,跨区域、体系化、创造性推动文物活化利用。2023年印发《北京市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导则(试行)》,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拓宽社会力量参加活化利用新赛道,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文物活化利用服务平台,推进首批16个文物活化利用项目培育。全面铺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调查研究。加强科技保护与活化利用,三山五园挂牌为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彰显古都北京壮美空间秩序。

坚持系统性保护之本 促进文化遗产共护共享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站稳人民立场,注重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民生保障,将文物腾退和环境治理相结合。通过申请式退租、恢复性修建,留住胡同肌理和四合院的烟火气,保护古树名木和北京雨燕,改善生态环境;“点亮中轴线”景观照明提升,降层改造净朗视廊,建筑立面综合整治,补植绿化提升慢行环境,重塑通畅、整洁、壮美的北京中轴线景观。北京中轴线主题地铁列车、主题邮局、主题书店、主题银行等融入市民生活,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持续高涨,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跃升,成为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的一大亮点。

推动首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更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串联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推出万松老人塔“北京砖读空间”、地安门雁翅楼“中国书店”、红楼电影院“红楼公共藏书楼”,打造“会馆有戏”“北京古建音乐季”“公众考古季”三大文化特色品牌活动,大运河京冀段全线旅游通航、白浮泉复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主线亮相,钟鼓楼、先农坛“一亩三分地”成为网红打卡地,京张铁路遗址变身休闲娱乐公园,市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品质的文化活动空间、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双向奔赴。

校检:孙扬 张萌

审核:陈月


编辑:康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