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汇爱 共享美好
北京日报

2024-12-18 08:02

头版

让残疾人在融入社会生活、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中,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在今天开幕的2024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论坛上,北京市残联将在“‘同心’——城市公共服务与公众参与”平行论坛中,重点介绍城市特殊群体参与公共服务现代化建设情况,展现首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风采。

近年来,在全市各级残联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不断努力下,首都残疾人事业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打造“爱立方”品牌,带动更多残疾人劳动产品走向市场,不断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大厦搭建助残“桥梁”,积极拓展和对接公益服务资源,促进“心手相连”,持续传递温暖。集聚公益助残力量,做大慈善救助“蓄水池”,为残疾人奉献更多爱心。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契机,开展智慧残联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更多投入残疾人服务……在一个个扶残助残项目中,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逐步深入人心,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迈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爱立方”点亮残疾人就业增收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稳定就业是广大残疾人的迫切愿望。

素雅的扎染丝巾、形式多样的非遗产品、时尚的手工冷皂……在朝阳门街道职康站的展品柜里,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均出自于残疾人团队之手。这支团队的带头人叫杜亚莉,视力二级障碍。杜亚莉擅长研发适合残疾人制作的产品,经她和团队共同制作的产品,多次在全市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项目成果展示中获奖,其中部分优质产品已纳入“爱立方”京东旗舰店对外销售。

今年七十岁的于美英,肢体四级障碍。她出生于京绣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跟随母亲学习。于美英的绣法严格秉承京绣工艺传统的典制章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融合现代审美,使作品飘逸灵动。她创作的京绣作品《寿》曾获得2020年“爱立方”残疾人优秀作品评选活动“金奖”。如今,于美英带领职康站学员推出的京绣工艺品已经成了“爱立方”品牌的一大亮点。

在全市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发展,是逐步解决残疾人在就业和康复等方面实际困难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劳动增收水平,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就中心”)于2011年创立残疾人劳动产品统一品牌“爱立方”,2017年注册商标,推动残疾人劳动产品向商品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

“爱立方”产品主要包含残疾人个体的作品、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和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通过统一、宣传、展示、展览,统筹发展,带动销售,塑造和提升残疾人作品和产品的良好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经过多年的发展,“爱立方”目前已形成包含京绣、剪纸、烙画、丝绫堆绣、绒线花、雕刻、景泰蓝等上千种产品,形成较好的品牌效应,为开辟残疾人就业渠道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北京市残联通过“爱立方”不断突破残疾人产品传统展示形态边界,建立品牌效应,通过产品评选大赛在全市范围内征集优秀产品,通过进商超、进景区、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用更立体、更多元的方式引导社会大众走近残疾人产品。

2024年服贸会期间,市残联依托“爱立方”品牌,携手津冀蒙三地残联,精选四地辅助性就业优秀产品和残疾人集中安置企业产品共30余件,共同展示协同发展成果。同时,“爱立方”系列优秀产品还参加“美丽工坊”进故宫、进文博会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爱立方”的市场影响力,通过展览展示、现场义卖和网上直播等多渠道多维度,提升了残疾人产品的社会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市残联社就中心在京东平台开设的“爱立方”旗舰店,12月12日正式上线。通过开设线上商场,用市场化方式将品牌效应转化为销售推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也将专门设置“爱立方”产品展卖窗口。这些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推介自己作品的平台,将帮助他们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和社会归属感。

 

汇爱大厦打造展示交流新平台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残疾人的需求在变化,助残善举也要与时俱进。

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作为全国省级专业化、综合性程度最高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和残疾人事务国际交流“新平台”,为北京市各障别、全年龄段残疾人提供职业康复、短期托养、儿童康复、成人康复、就业实训、艺术康复、融合观影、展示交流等十余项专业化示范服务,每年服务残疾人达6万人次,为残疾人营造了关爱服务的温馨港湾。

2024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论坛举办期间,国际嘉宾将到汇爱大厦参观考察。北京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负责人唐占鑫将摇着轮椅用英语向嘉宾介绍成人康复项目帮助脊髓损伤者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和残疾人手工艺品亮相2024年巴黎残奥会的励志故事。唐占鑫还曾带领北京市150多位残疾人制作了500束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运动员颁奖花束和100个冬残奥会礼仪员佩戴的雪容融服装配饰。

像唐占鑫一样为外国友人以亲身经历讲述中国残疾人自强、自立风采的朋友,在汇爱大厦还有很多。艺术康复项目学员季瑄泽、刘可奕的画作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鸟巢”的地屏上呈现。近年来,示范中心锚定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不断深化残疾人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打造残疾人事务对外展示交流新平台,高标准承办“一带一路”残疾人事务主题论坛,接待第六届中美残疾人事务协调会美国政府代表团、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社会保障署参访交流等20余场重要外事活动。受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邀请,50余款汇爱美丽工坊残疾人手工艺品首次走出国门,参加“亚洲文化节”展示。

在汇爱大厦五层排练厅,经常会看到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带领肢体残疾人学习中国古典舞。据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汪颖婕介绍,两年多以前,示范中心与北京舞蹈学院携手,开启了“红色1+1”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双方精准聚焦残疾人对专业舞蹈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全力开启“舞动汇爱”志愿服务项目,让残疾人朋友共同体验舞蹈带来的快乐和力量,该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据示范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挖掘优秀助残公益资源,动员全社会共同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共同关心、关爱残障群体。两年多来,示范中心已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党总支、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等12家单位签署公益合作协议,广泛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大剧院等40余家社会单位开展公益助残活动,形成服务矩阵。

科技赋能,可以为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插上“隐形的翅膀”。朱轶琳是西城区聋人协会主席,因为重度听力障碍,她对于收集对听障人士有帮助的信息无障碍产品特别用心。听说汇爱大厦建有一个高新科技助残展区,朱轶琳特地来这里体验了手语播报数字人、字幕机顶盒等助听类科技助残产品。当体验了一款国产同声传译字幕眼镜后,她感到无比兴奋,“听障人士佩戴这款眼镜,可灵敏地捕捉对方说话的语音,并实时转换成文字体现在眼镜片上,”朱轶琳说,“这种高科技眼镜除了能给听障人士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示范中心充分发挥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率先举办科技助残展会——首届汇爱科技展,引发各科技企业单位、社会公众、残障群体和新闻媒体等的广泛关注。示范中心高标准建设的高新科技助残展区,汇集助视、助听、助行类等高科技助残产品在此展示,两年多来已接待5000余人次到展区参观体验。示范中心在对接企业与残疾人需求的同时,努力推动更多优质科技助残产品纳入政策支持范围,让残疾人朋友可以更好地享受到科技发展的成果。下一步,示范中心将开展广泛调研,择优引入前沿科技助残新产品,筹划打造汇爱残疾人科技助残展示体验应用中心。

公益助残凝结力量汇聚爱心

扶残助残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多年以来,北京市残联坚持在弱有所扶、精准帮扶上持续用力,在创业扶持、特困救助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广动员、链资源,筹款物、汇爱心,全力解决残疾人的“急难愁盼”,做好政策工作的有力补充。

“我这家终于像个家了!”看到家里焕然一新,整洁明亮,家住通州区台湖镇温馨家园的李大爷高兴得合不拢嘴。李大爷年事已高,且因肢体残疾长期饱受病痛折磨,生活无法自理。他与精神类残疾的女儿相依为命,女儿由于精神障碍,长时间封闭自己,拒绝与外界接触。久而久之,他们的生活环境逐渐变得脏乱不堪。2024年10月底,市残联工作人员与家政公司保洁人员一起来到李大爷家进行“大扫除”,由于清洁整理任务较重,还动员志愿者加入,大家用了9个小时,让原本连下脚儿地方都没有的小屋,变得窗明几净、整洁有序。

由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的“亮居助残幸福计划”,一经发起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本项目利用社会捐赠善款,购买专业家政服务机构的保洁服务,为残疾人家庭提供长期且稳定的关爱服务,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帮助他们过上更加整洁、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We+健身中心,街坊邻居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一群残障孩子在教练带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体能运动,一旁的父母获得片刻“喘息”时间,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几名残疾人工作人员则穿梭于运动场地。周围日常健身的人们与残障孩子们互不干扰,一起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这个由残奥会射箭冠军高芳霞2017年创建、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支持的健身房,正用一种新模式根植街区、辐射社区。

通过探索“商业团队运营+公益团队赋能+基金会监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北京市残联打造了一个具备自我造血运营、具有残健融合社区服务实景的“We+多元人群创业就业项目”。目前,成功孵化5个残疾人创业项目,安置28名残疾人实岗就业,培训有创业就业意愿的残疾人50名,服务残疾人群体1500人次,为350多家企业宣传残疾人创业就业政策,引导公众进一步了解、认识了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实现梦想,活出精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帮助,离不开整个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每一位热心助残者的倾情奉献。这些年,北京市残联策划了一系列“小而美”的帮扶项目,积极倡导人人做公益。除了“亮居助残幸福计划”“We+多元人群创业就业项目”,还有与59个餐饮品牌158家餐厅合作开展的“一份菜一份爱”公益项目,组织实施了“月捐”“老伙伴”“义齿安装”等公益项目,专项资助心智障碍家庭母亲、重度困难残疾人和老年残疾人等群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送来的问候与温暖。此外,还引导带动世界知名企业路易威登集团录用了一批听力障碍残疾人。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也是第一时间反应,联动各方,广泛动员,用实际行动为受灾地区的残疾人送去温暖。

同心向暖,汇爱聚光。一直以来,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首都公益助残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下一步还要积极适应新时期公益慈善领域形势任务,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残联重点任务和中心工作,守正创新,规范管理,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更好地服务残疾人事业。

智慧服务 温暖便捷

智慧残联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残疾人服务中的应用,让广大残疾人感受到更多温暖与便利。

68岁的赵女士是多重残疾人,残疾类别等级分别是智力三级和肢体四级,今年7月刚刚新增办理了肢体残疾类别。赵女士家人介绍,2010年申请办理智力残疾人证时,先去镇上残联领表填表,交照片,再去医院认定,拿结果,最后去取证,前前后后跑了六趟,用了三个多月才申请成功。这回通过网上申请,中间只去了一次指定医院评估,很快就完成了残疾人证的办理。

据北京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残联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契机,按照中国残联关于信息化工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智慧城市建设部署,以残疾人为中心,开展智慧残联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残疾人服务中的应用。目前,29个残疾人服务事项全部搬到了网上,建成了包括14个部门数据在内,累计13亿条的残疾人共享数据库,让残疾人服务和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同时全面对接“京通”“京办”“京智”等市级服务和决策平台,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工作大局。

“残疾人证也可以在网上跨省通办了,我们少跑了几百公里呀。”来自山东德州的吕先生今年72岁,同子女在北京生活。前几年脑梗后,腿脚不太灵便,常年居家。最近摔伤骨折后,更是步履维艰,正准备办理残疾人证。“以前需要回老家办理的手续,现在只要动动手指,在网上就能完成了。”

据了解,从2021年开通残疾人证跨省通办业务以来,北京有大约1万人在其他省市申请办理了残疾人证,也有不少外地户籍残疾人在京办理了残疾人证。在北京市残疾人数据管理平台上,不仅可以通过实时监控系统,了解残疾人申请服务和获取服务的情况,还有各种数据统计结果,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支撑。

2021年12月,在第六次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工作会上,提出了实施温馨家园提升工程。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个街道级温馨家园,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乡镇级温馨家园,帮助残疾人就近享受康复、教育等服务。如今,进入北京市残疾人数据管理平台,就可以实时了解到全市持证残疾人和温馨家园分布情况。市残联利用大数据技术,为温馨家园的建设与服务提供支撑。除了温馨家园之外,职康站、康复机构等也都按照大数据方式实施管理。

“有了‘轮椅导航’,我自己出门家人也放心了。”市民徐女士现在经常坐着电动轮椅乘坐地铁,导航软件会“细心”地提示每一处坡道和转弯,让她感到安全又方便。

北京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接百度、高德等互联网地图企业与社会生活类企业,为市民提供4.8万余个无障碍设施点位数据信息,可以为残障人士出行提供更加贴心的导航与生活服务。目前本市57.6万残疾人中,有54.7万残疾人主动获取了网上的服务,累计服务193万人次,应用效果理想。智慧残联在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名列前茅,不仅展示了科技的力量、服务的提升,更体现了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残疾人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从助力残疾人增收的“爱立方”,到链接助残资源的汇爱大厦,彰显社会责任的公益助残,再到送服务到身边的智慧残联建设,每一个细节、每一项举措,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平等地享受生活的阳光,共同书写和谐美好的篇章。在一次次扶残助残行动中,以善行义举传递正能量的社会风尚在全市蔚然成风,助力残疾人迈出成功的一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