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驻跸行宫花费到底有多大?
2024-12-20 10:1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行宫的修建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光绪《昌平州志》记载了汤泉行宫维护的人员和规模,“设八品总领一人,无品级总领二人,效力笔帖式二人”,“苑户原定七十名,乾隆十二年裁三十名。每名月给银一两,米一斛。各项匠役各给地三十亩,月给银一两,米一斛。守护千总一人兵九名”。

昌平驻跸山鹰嘴石 高文瑞摄影

不仅如此,皇帝每次出行,需要花费大量的经费。据康熙《怀柔县志》载,怀柔县的行宫规模不大,最初在县南门外三教堂左侧张设龙棚,后在三教堂的旧址改建祇园寺,遂建行宫,又增建殿宇成为最后的规模。峰山口处路窄,只能走人,于是凿山开路,以通车辆。每年的四、九两月,工部要派出官员为御道督修道路,不限人数,不限时间,修好为止,需要大量的费用。后来工部作了规定,非常珍贵的是,当时的知县吴景果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述。他在康熙《怀柔县志》中写道:“每一里用夫五名,每名工价银六分,每一次用夫五日,共五百七十五名。”垫道泼水,使用水车也作了规定:“五里用水车一辆,每辆日给工价银三钱,每一次用车二日,共车九辆。”

遇到大雨时,要为道路刮泥放水;遇到大风天,更要为道路泼水,用工、水车都要加倍。吴知县唯恐工作有误,除工部规定之外,还自备人力五六百人,水车四五十辆备用。此外,辖区内的五座桥每年都要检修。河水每年宽窄无定,宽则使用木料多。怀柔又无木厂,要从密云、顺义购买,运费又是不小的费用。遇到大雨水发,要撤桥改用摆渡。就连皇差从这里经过,也要赶紧搭桥伺候。风狂雨骤,水势难当,木料常被冲走。或暴雨突来,木桥也有被冲垮之患。吴知县在任九年,木桥就有五次被“冲漂”,顷刻便无踪影,还要重建。木料自要多预备。此外,吴知县还格外用心,在峰山口至梨园庄的御道上,每五里设茶棚一座,四月捐冰梅汤,九月设姜茶汤。御道路上只此一段,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可见一斑。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而每次出行背后的故事却无人知晓,幸好有位知县作了这部县志,留存下了皇帝在京畿短途出行,地方上做的准备及耗费。历经几百年的沧桑,绝大部分的行宫已经不复存在,即使是砖瓦也已化为灰土,而化不去的却是一段段无言的历史。

来源:《清代京都的行宫》

作者:高文瑞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