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警惕AI依赖症让人退化到危险的边缘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田闻之

2024-12-20 15:53 语音播报

锐评

“一篇7000字的结课报告,在AI的辅助下,仅用一周就完成了。”据媒体报道,随着拥抱AI成为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学生以及创作者习惯利用各类大模型协助自己写论文、做研究、编代码、制图等。对此,有人不以为然,也有人担忧,这让作者“失去了对作品的原创能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AI应用加速普及。事实上,不止创作领域,各行各业均可见AI的渗入。教师利用AI批改作业,分析试卷、优化教学方案;律师用AI审核案卷,撰写文书、制定辩护策略;会计用AI分析数据,生成报表,设计账目……面对大量繁琐数据,AI的迅速处理能力,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然而,随着“有问题找AI”成为普遍操作,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依赖症”。一旦没了辅助工具,撰写文章不再那么得心应手,统计数据日渐心浮气躁,对于业务的直观感知甚至都显得迟钝了。

“比起所谓的超越人类,AI带来的最大威胁是人类对它的依赖。”如图灵奖得主、中美法三国院士约瑟夫·希发基思所提醒的,这可能会导致异化的后果。倘若人类贪图舒适,怠于思考、观察、创作,向AI无限让渡自己的判断,那么管理意识、学习意识将越来越弱,而这些本是人类所特有的关键技能。更重要的是,只注重给人工智能喂料并获得计算结果,却毫不设防、疏于监管,还会滋生各类信息安全隐患。此前已有AI罢工、AI胡言乱语等现象出现,“有问题找AI”,那AI有问题了,又该找谁?

无论技术如何推陈出新,工具只能是工具。例如AI技术,固然可以更便捷快速进行资料索引、提纲列举乃至进行一定的预测和创作,但它无法拥有形成模型的抽象能力,无法碰撞创意的火花,贡献深刻的专业洞察,更不可能赋予一幅画、一篇文章以灵魂。正如AI作画、机器写诗,纵然能一秒成图、出口成章,但永远画不出“清明上河图”的意境,念不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浪漫。作为人类创作的辅助,人工智能的优长,还是完成大量的重复性、繁琐性工作。

从更深层次看,今天的人工智能仍只是“机器学习”。它的“聪明”,是基于海量原创数据的学习与优化,依赖的是人类对某类问题的大量思考与经验。换言之,人工智能的背后,始终是“人”。且随着AI应用推广愈发普及,人类的原创与思考非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显得愈加珍贵稀缺,成为衡量价值内容的关键要素。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对AI依赖症有所警惕,并时刻保持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掌握知识的发展、应用的所有过程。这是智能时代人与技术良性互动的题中之义。

有科幻作家曾表示,“没有任何物种能毁灭我们的精神世界,除非我们自己放弃。” 永远不要放弃思考,注重孕育那些“灵感”“顿悟”,我们将更加清晰地看到人类的可爱可贵、科技的无限可能,拥抱二者共同创作的精彩世界。


编辑:崔文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