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2 12:00
2024年12月22日,审计署受国务院委托,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审计整改报告》)。为进一步了解2023年度审计整改有关情况,记者采访了审计署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同志。
记者:党中央、国务院对2023年度审计整改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请问相关贯彻落实成效如何?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高度重视审计揭示的问题,严肃处理、彻底整改,加强贯通协同,打好审计整改组合拳。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审计整改工作,要求从源头上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在具体落实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相关审议意见,抓紧抓实国务院各项工作部署,审计整改成效更加显著,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坚决扛起审计整改重大政治责任。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和部署审计整改,与党纪学习教育、中央巡视紧密结合,一体对照检查、抓好落实。被审计单位认真落实整改主体责任,通过纳入业绩和干部考核、列入巡视巡察重点等硬招,逐项限时推进整改。主管部门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责任,针对反复出现、经常发生的问题开展专项治理,从全局研究倾向性、普遍性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二是审计整改总体格局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全面整改中,审计机关形成分送转办、跟踪督促、汇总报告的工作闭环,及时将重大问题查办情况通报有关方面。专项整改中,进一步拓展责任部门覆盖面,与有关部门研究建立贯通协作机制,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打好审计整改组合拳。重点督办中,根据督办查办权限等,进一步细化精准审计移送重大问题的牵头承办部门,查办力度和反馈时效明显提升。
三是审计整改成效更加彰显权威高效要求。截至2024年9月底,202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要求立行立改的1786个、分阶段整改的817个问题中,分别有1691个、513个(占94%、62%)已完成整改;要求持续整改的问题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具体责任单位和年度措施。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共整改问题金额5380多亿元,制定完善规章制度1300多项,追责问责2800多人。重大问题整改总体进展顺利,解决了一些不利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问题。
记者: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打好审计整改组合拳,刚才您也说审计整改总体格局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您能否再详细介绍一下整改贯通协作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答:党中央去年提出在审计整改上打好“组合拳”,今年又强调加强贯通协同,纪检、组织、政法、国资、金融监管等部门协同发力,打好审计整改组合拳。近年来审计整改实践也充分印证了党中央上述要求,很多审计发现问题的最终解决是由各方力量共同促成的,仅凭某一家单打独斗是不行的。2022年以来,经中央审计委员会批准,审计机关探索构建了全面整改、专项整改、重点督办相结合的审计整改总体格局,并将审计整改总体格局作为推进审计与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打好审计整改组合拳的重要抓手。从实际成效看,部门间贯通协同的主动性明显增强,监督合力更加彰显。
一是与党内监督的协同机制更加健全。审计机关与有关部门建立常态化对口联系机制,实现对审计发现重大问题移送、查办、反馈、报告的全周期闭环管理;研究制定部门间贯通协同机制的工作流程,推进贯通协同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有关部门把督促审计整改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加强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查办审计移送问题的力度明显加大,反馈质效进一步提升。
二是与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协同配合更加衔接。审计署积极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做好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监督,对人大确定的扩投资相关举措未有效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存在薄弱环节、地方债务管理不够严格、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基础性管理工作薄弱等4方面审计查出突出问题,全面提供问题清单、开展跟踪监督等,相关情况已作为《审计整改报告》的附件,一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三是与有关部门的贯通协作更加顺畅。审计署将202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反映的2900多个问题,按行业和领域全部移交有关主管部门,请其履行监督管理责任。审计署在组织开展的2023年度审计整改专项审计调查中,紧盯反复出现、经常发生的问题开展整改“回头看”,坚决查处和督促问责整改不力、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等问题,深入分析相关领域反复出现、经常发生问题的原因,从体制机制层面研提改革解决举措,一体推动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
记者:从《审计整改报告》看,2023年度审计整改成效更加彰显权威高效要求,那么您认为整改成效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今年的特色和亮点呢?
答:重点体现在6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分析问题原因,努力做到举一反三。有关部门在对反复出现、经常发生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的同时,重点分析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缺陷,完善制度规则、堵塞漏洞、加强监管。特别是对全国人大财经委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跟踪监督整改情况的4方面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如对扩投资相关举措未有效落实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部分项目前置审批、要素保障等前期工作深度不够,导致有的项目未能及时开工或建设进展缓慢;有关地方在项目已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基础上,又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导致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资金支持金额超出项目总投资;专项债券资金使用阶段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动态掌握项目使用单位管理资金情况的手段仍不完备等。在此基础上,2部委修订相关资金管理办法,推动各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投资安排符合项目条件、支持标准和项目建设进度;要求地方不得多头超总投资额申报资金;优化专项债券项目筛选审核机制,选择部分经济体量较大、管理基础好,以及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地区研究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给予地方更多项目审核自主权。
二是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有关部门从收、支两个方面加强财政管理,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中央财政把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贯穿财政管理全过程,严格“三公”经费管理,推动压缩节庆展会论坛等活动,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财政部围绕财经领域重大案件查处、严肃财经纪律专项整治、会计评估领域专项监督、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等4个领域,在全国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适时通报典型案例。
三是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兼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有关部门推进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财政、货币政策与就业、产业、区域、环保等政策协同配合,提升各项政策目标、工具、力度、节奏匹配度;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金投向管理,通过优化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等措施,防范资金空转。
四是进一步看好用好民生资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关部门和地方把整改民生问题、看好用好民生资金,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切入点,着力解决就业、食品安全、乡村振兴等方面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是进一步强化底线意识,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领域风险。有关部门和地方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防范化解重大领域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六是进一步加大对重大问题的查办力度,强化权力监督。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审计移送重大问题的查办力度,把审计及整改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作为领导干部日常调整配备等重要参考。对审计移送的310多件违纪违法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对涉案款物加紧追赃挽损,依规依纪依法处理处分有关责任人。
记者:《审计整改报告》反映,还有部分问题尚未完成整改,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如何推动解决?
答:从整改情况看,要求立行立改的问题还有部分尚未整改到位,结合审计署开展的审计整改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当前还存在少数虚假整改、敷衍整改、违规整改等问题。主要原因有3个:
一是审计整改“两个责任”仍未全面落实到位。一些被审计单位对落实整改主体责任缺乏必要措施或存在畏难情绪、过关心态;有的主管部门对监督管理责任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没有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专项整治长牙带刺效果欠佳。
二是近年来审计查出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交织,相应整改难度加大。有的问题是随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出现的阶段性困难,需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消解;有的问题本身即属于中长期改革任务,需要与改革一体推进、同步完善;有的问题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需逐步稳妥推进解决。
三是贯通协同还有短板弱项。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整改协同不足,横向上地区间、部门间未形成有效的责任共担、信息共享、整改共促机制;纵向上有的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整改中仍存在压力层层衰减等现象。
对这些问题,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已对后续整改作出安排,将进一步压实整改责任,对重要问题一盯到底;用好问责利器,坚决惩处虚假整改、敷衍整改等问题;做好举一反三,及时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加强监管。下一步,审计署也将持续加强跟踪督促检查,推动整改合规到位、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