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掌上方寸”世界广阔。但是,人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和多彩时,也焦虑暗生。不管身在何处,听到消息提示音,立刻就想刷手机;看到朋友圈冒红点,总想探个究竟。而“粘在网上成一统”,难免让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分流”:下意识刷手机,就很难和家人静静聊天;习惯了“手指翻飞”,好友见面可能相顾无言。故有人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和你坐在一起,而你却在玩手机。”
“上线社牛,下线社恐”,也与“键对键”的特性有关。身处赛博空间,我们可以随时认识他人,还可根据兴趣爱好筛选朋友。此外,线上社交多以文字、图片输出为主,对很多人而言,少了临场应变的压力,多了思考措辞的余地,更容易打开“话匣子”。如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所说,求助于科技,是希望寻找一种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由此观之,“双面”社交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社牛”“社恐”切换是一些人基于自我需求的选择,大可不必全盘否定。
只是过度沉湎于此,也难免停留于“方便但浅薄”的弱链接。说白了,人际关系的真正构建,需要“存在”和“体会”。虚头巴脑的点赞互动,淹没了直抒胸臆的情绪表达;精雕细琢的文字措辞,掩盖了现实的鲜活有趣;搞怪逗趣的表情包,替代不了神态肢体的微妙表达。偏废其一,难免会错过面对面的美好,逐渐遗忘了真正的情感联系。
网上世界再好,也需回归现实。人类生来就是社会动物,社交方式不断出新,但是与他人连接尤其是构建深度交往,仍然是每个人的本能渴望。如何既能在网上肆意冲浪,也能在现实打开心扉,让那些被冷落已久的握手、拥抱与眼神交流再次热络?既然日常生活已全面触网,“线上”与“线下”很难绝对切割,如何在虚拟与实感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科技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该思考的数字化生存课题。
技术是自由的延伸,还是生活的束缚,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只要发乎真心,愿意交流,总能架起沟通的桥梁。走出去,与朋友共享一顿晚餐,和同事开开玩笑,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或许你会发现,真实的瞬间,给人带来的满足感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