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5 07:03
一张中小学科学教育新地图正在迅速铺开——6个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37所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如火如荼,“大科学”教育格局逐步建立。
教育部门与科技部门等合作、大中小学联手、家校社协同……全市总动员,在教育“双减”中做科学教育加法。未来三至五年,本市将打造100个科学教育特色品牌,持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科学教育不设围墙
“大地上有什么?除了风景,还布满了人类的足迹。”12月初,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韩茂莉走进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怀柔分校,带领学生畅游在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海洋里。
每月举办一场面向所有师生的科学家讲堂,是该校的传统。“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教授是我们的科技副校长。国科大的老师经常来学校讲科普,会提到很多前沿知识,我很喜欢听。”该校高一学生王瑞麟说,“我们还走出校园,近距离接触过大科学装置等。这些科学体验坚定了我要当一名科学家的梦想。”
类似的“科技教育资源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正在推广。今年,市教委邀请两院院士、专家学者等组建校外名师团队,指导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同时,21所高校的36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挂牌。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定期开放实验室等资源,联合中小学共建实验室、培养基地,丰富学生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不设围墙。以海淀区为例,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扎堆儿的优势,该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科学教育全覆盖。
科学节学生唱主角
科学节、科学市集几乎成了中小学新标配。在石景山区科技嘉年华上,学生尽情展示创意发明。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学生王昱衡利用物联网技术,设计了一款智慧晾衣架,可以自动“感知”光照、温湿度,刮风下雨主动收衣服。他说:“这个设计得到很多现场观众的赞许,给了我鼓励。我要更努力地学习科学知识,将来用自己的设计打造一座100%的智慧屋。”
中小学校园里掀起的科学热潮,学生是绝对的主角。近年来,市教委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组织开展第42届北京学生科技节、“双百促双减”优秀科普活动评选、北京流动科技馆科普巡展等活动;打造了金鹏科技团等一批科学教育知名品牌。
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科学普及、科学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真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真本领。市科协开展的科学家精神领航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话题阅读量达到3000余万次。753家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每学期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超1000项实践活动课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也在不断推进。
“未来科学家”不设限
“未来科学家”不应被简单定义,应该既能修家电,也能造飞船。随着各级创新学院陆续开课,每一位中小学生的科学梦都有望照进现实。一套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摸索中逐渐成熟。
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和15个区级分院已经建立,基本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需求。比如,西城区所有中小学、职业学校都是创新人才培养校级基地。该区教委主任蔡冬梅说,会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设特色课程体系、成立学科导师团、开展学科项目研究等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昌平区主打产教融合,发挥高校、企业、职业学院等区域优势,推进职普融通、科教融汇。
“要把握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兴趣、素养导向,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共育共享。”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说,“科学教育坚决不与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挂钩。”本市将实施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苗圃”工程,统筹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优质资源,建立创新潜质学生发现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