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3号线一期(东四十条—东坝北)、12号线(四季青桥—东坝北)等3条(段)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开通运营;昌平区回龙观生态休闲公园、天通苑生态休闲公园等“天然氧吧”正式对外开放……
今年以来,北京市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要求,锚定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要求,聚焦城市建设热点问题,持续推进交通、水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发展,加大统筹谋划力度,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在政策谋划与项目推进、领域发展与区域提升、强身筑基与改革创新多方面协同发力下,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本期“砥砺2024”,发改君带您一起回顾一年来北京市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工作亮点和精彩成果↓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北京市通过联网、补网、强链、提质,不断促进区域交通网络更加高效便捷、水网脉络更加畅通安全、生态环境更加优质宜居。
对外联通能力不断增强
北京“双枢纽”获批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国际及地区航点数量增至120余个、周均航班量1065班,新增、复飞、加密多条国际航线航班,进一步强化洲际联通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轨道上的京津冀”扎实推进,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顺利完工具备开通运营条件,为乘客前往大兴机场再添新线;京津城际铁路亦庄火车站改造完成并恢复客运业务,有效提升环京通勤服务能力。
京蔚高速(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北京段即将全线通车,作为北京正西方向唯一的高速公路大通道,将缓解北京西部交通拥堵、提升区域安全韧性、加快沿线的经济社会发展。
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基本完工,连通顺义、大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重要通道,将有效缝合城市空间,提升交通服务水平。
厂通路建成通车,使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之间的车程缩短半小时,区域互联互通更为便捷,通车两个多月以来,日平均通行量达到1.1万辆次。
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潮白河城市副中心段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开工,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城市副中心防洪安全保障水平。
官厅水库启动建库以来最大规模清淤试点工程,计划清理腾挪出1100余万立方米淤积库容,进一步增强官厅水库调蓄能力、减轻底泥污染。
持续推进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交通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
轨道交通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北京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全面开工建设,这是本市第一条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的整体提升市郊铁路,为西南部地区乘客通往中心城、城市副中心等功能区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
地铁3号线一期(东四十条—东坝北)、12号线(四季青桥—东坝北)开通,昌平线南延一期全部贯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879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本市七大火车站(北京站、北京北站、北京西站、清河站、北京南站、北京丰台站、北京朝阳站)、两座机场(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已实现地铁服务全覆盖。
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进一步完善
丰台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完工,朝阳站交通枢纽随轨道交通新线开通同步启用,旅客在交通枢纽内可实现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接驳换乘。
城市副中心站、望京西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城市路网进一步织补加密
运河东大街人民大学段(通济路—清韵一路)建成通车,为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提供重要保障。
春明路实现开工,这条全长17.3公里的南北大动脉,将串联厂通路、通燕高速、京哈高速等多条主要进出京通道,进一步完善城市副中心骨干路网,同时有效加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张家湾设计小镇等各组团交通联系。
启动实施城市副中心潞邑西路、平谷区台城路南延、顺义区裕安路等城市道路,串联织密重点区域路网,提升对外出行能力及资源要素运输效率。
交通设施便利度进一步提升
启动实施北京城市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工程,统筹考虑慢行系统、城市道路、公交线网等重要因素,推动构建连续、安全、快捷、舒适的城市副中心步行及骑行慢行系统,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引导绿色低碳出行。
落实本市《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和管理的实施意见》,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停车设施,通过挖潜新增和错时共享方式着力增进停车供给,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安全能力保障,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
不断增强防洪安全保障能力
2024年汛前“一年恢复重建”水务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城市防洪能力在全面恢复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年功能提升”水务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永定河、北远河、拒马河等骨干河道堤防安全和行洪能力不足问题。
推进核心区供水管线消隐改造、城市副中心雨污合流管网改造二期工程等供排水管线消隐完善项目建设,提升城市生命线韧性。
稳步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开展南水北调市内后续配套工程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将南水北调城市副中心供水工程纳入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清单。
有序推进温泉水厂建设,预计2025年具备通水试运行条件,中心城区供水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生态补水有序开展,地下水储水量较2015年增加70亿立方米。
有水河流累计增加26条,五大河流全部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4年贯通入海。
印发全国首个花园城市专项规划,积极谋划一批花园式示范街区、市属公园改造提升、城市绿道等花园城市试点示范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花园城市建设落地见效。
打造副中心创新发展轴
启动实施六环高线公园,将东六环原有的地上道路改造成近乎零碳排放的公共活力空间,集文化、体育、休闲、展览和商业等功能于一体,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和运动场所。
拓展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基本实现万亩绿地景观,初现“南囿秋风”历史风貌,正成为首都南部的生态“绿肺”,也成为群众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生活乐园。
温榆河公园二期朝阳段、顺义段、昌平段同步加快建设,充分落实花园城市的理念和要求,坚持以水为脉、以绿为底、以路为骨、以林为境、以田为纲、以花为媒,着力打造大尺度蓝绿交织、林水相依的生态涵养空间。
优化高品质城市滨水空间
建成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开放提升工程,实施永定河引水渠(海淀段)、清河滨水空间工程,通过增设下河梯道和便民设施、打通步道断头节点、提升河道两岸绿化等举措,形成成环成网的滨水慢行系统,强化水域空间、滨水绿带、滨水城市功能一体化建设,更加贴近市民日常生活,努力创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增补市民身边绿色休闲空间
昌平区回龙观生态休闲公园、天通苑生态休闲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让市民投身林中氧吧的同时,“可赏”秀丽优美自然风光,“可玩”多种运动及休闲活动,“可观”生态科普小知识。
新增绿道500公里,环二环80公里绿道实现全线贯通。同时,结合2024年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建设任务,新建通州区宋庄文化创意公园(一期)、海淀区田村城市休闲公园、丰台区康馨城市森林公园等公园绿地,建成后新增公园绿地近130公顷,为市民提供就近的休闲游憩空间。
围绕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拓展示范区覆盖范围,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探索利用新技术提升基础设施智慧化服务和管理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领跑全国
成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之一,不断对外输出车路云一体化“北京经验”。
积极拓展示范区覆盖范围
年内完成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3.0阶段,实现600平方公里全覆盖,同步推动4.0阶段前期工作,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迭代升级。
不断丰富应用场景
张家湾设计小镇、运河东大街等约200处重点路口已实现小时级准动态优化,年内实现分钟级动态优化。
火车站、机场场景陆续开放,大兴机场商业化运行平稳,示范区到北京南站安全测试里程超4万公里。
自动驾驶车辆种类持续拓展,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无人化小巴接驳服务超4万人次。
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的“筋骨”。展望2025年,北京市将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保障提升首都安全、优化改善环境品质等方面,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